在很多人眼裡,工程師似乎就是「高效率」的代名詞。
遇到問題時,總會先把它拆分成小部份來解決。
而當遇到重複的事情,更是會優先用程式碼取代,避免浪費時間。
const arr1 = [1,2,3,4,5];
const arr2 = [6,7,8,9,10];
arr1.filter((value) => value % 2 === 0) //[2,4]
arr2.filter((value) => value % 2 === 0) //[6,8,10]
像上面這樣的程式碼,其實就是一個「重複動作」的例子。
如果把邏輯包成 function,就能更容易維護與重複使用。
function evenNumber(value){
return value % 2 === 0 ;
}
arr1.filter(evenNumber); //[2,4]
arr2.filter(evenNumber); //[6,8,10]
這就是 function 的替換概念:
工程師的價值,不只是會「寫程式」,而是在有限時間內創造最大產出。
對我這種正在轉職新手來說,學程式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場效率養成訓練。
當你懂得掌握大邏輯與小邏輯的差異,不僅程式碼的可讀性會提升,效能也會隨之進步。
學程式讓我開始養成持續優化流程的思維。
即使還是程式小白,也能開始練習這些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