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打造智慧家庭,只需要幾顆燈泡、一個語音助理,加幾個插座就好。結果等裝潢完成後才發現,很多該藏在牆裡的東西,根本沒地方藏。
實際上,這個智慧化的過程更像是建置一個從底層打造的系統專案,最理想的切入點,就是從裝潢設計圖開始。
搬進新家,是重新檢視生活流的最好時機。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軟體工程師、或對科技充滿熱情的人,會發現:
| 項目 | 傳統裝潢 | 智慧家庭導向裝潢 | 
|---|---|---|
| 配電規劃 | 依照插座需求點設計 | 需預留中性線、PoE、設備專線 | 
| 弱電配置 | 通常只為電視、網路 | 須規劃集中式設備、AP點位、NAS空間 | 
| 開關設計 | 單火線為主、傳統牆面開關 | 需預留中性線、安裝智慧開關 | 
| 設備選型 | 交屋後再買家電 | 提前考慮品牌、通訊協定(Zigbee/Thread/Wi-Fi) | 
| 使用場景 | 手動操作為主 | 融入自動化腳本與生活習慣 | 
很多人會說:「等入住後再慢慢弄智慧家庭就好吧?」,一開始我也這麼想,直到開始與設計師討論裝潢細節,才發現問題一個個浮現:
這些都能補救,但要花更多時間與錢,更別提破壞裝潢的美感。
這系列文章會完整分享我從空屋到入住的經驗,包括:
我把這當作一個能維護、能版本控制的專案來做,而不是靠幾個裝置跟 Siri 撐起整套系統。所有場景、網路拓撲、設備選型,我都希望像軟體開發一樣可以持續迭代,而不是裝潢完就鎖死。
讓我們一起從設計圖開始,打造出不只「會動」,更「懂你」的智慧家庭!
感謝 未知作者 的精彩分享!
這個主題很有趣,感謝您的詳細說明和實作經驗分享。
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分享很實用,相信很多人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
也歡迎版主有空參考我的系列文「南桃AI重生記」:https://ithelp.ithome.com.tw/users/20046160/ironman/8311
如果覺得有幫助的話,也歡迎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