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6
0
生成式 AI

生成式AI洞察 (Generative AI Insights)系列 第 20

第十六天:自動駕駛的最後一哩路:從感知到決策的AI挑戰

  • 分享至 

  • xImage
  •  

各位交通與智慧科技的未來設計師們,歡迎來到我們的AI鐵人賽第十六天!在過去的幾天,我們從模型、數據到隱私,看到了AI在虛擬世界的無限可能。今天,我們將把AI的腳步,踏上最複雜也最關乎生命的挑戰之一: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被譽為AI領域的「聖杯」,因為它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疊,更需要AI像人類一樣,能夠在毫秒間完成「感知」、「預測」與「決策」的完整循環。這場從實驗室到真實道路的旅程,背後充滿了AI技術的無數挑戰。

這場革命,主要可以拆解為兩個關鍵階段:

1. 感知:AI的「超級感官」

自動駕駛汽車的首要任務,是精準地「看見」這個世界。這需要AI整合多種感測器的數據,來建立一個全面且精準的環境模型。

  • 工作原理: 汽車搭載了多種感測器,如LiDAR(光達)毫米波雷達(Radar)高畫質攝影機(Camera)。AI模型會融合這些感測器的數據,來識別道路上的所有物體,包括行人、車輛、交通號誌、甚至是路邊的貓狗。
  • 技術挑戰: * 感測器融合(Sensor Fusion): 如何將不同感測器(例如,LiDAR提供精準的距離數據,而攝影機提供豐富的顏色與細節)的數據完美地結合,並在惡劣天氣(如雨、雪、霧)下依然保持準確性,是AI面臨的一大挑戰。
    • 物體識別與分割: AI需要準確地區分不同物體,並判斷它們的類別(是行人還是路燈?),甚至將它們從背景中分割出來。這項任務需要極其強大的電腦視覺模型。

2. 預測與決策:AI的「大腦與經驗」

一旦AI看見了世界,下一步就是預測所有物體的行為,並在複雜的交通環境中做出安全、高效的決策。這也是自動駕駛最難的部分。

  • 工作原理: AI模型會分析所有物體的移動軌跡,預測它們在下一秒、下一分鐘的行為。例如,一個AI需要判斷一個正在跑步的行人,是否會突然衝出馬路。在做出預測後,AI會根據預設的駕駛策略,來決定下一步的動作,例如:加速、減速或變換車道。
  • 技術挑戰:
    • 行為預測: 人類行為充滿了不確定性。AI需要處理大量的「邊緣案例」(Edge Cases),例如:突然從車陣中竄出的腳踏車、或是無視紅燈的車輛。
    • 決策模型: 在面對道德困境時,AI該如何做決策?例如,在一個無法避免的事故中,AI該如何選擇對傷害最小的選項?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個倫理問題。

工程師的反思:從軟體到系統,安全是唯一的標準

自動駕駛的開發,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作為AI工程師,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訓練一個精準的模型,更要確保整個系統的魯棒性(Robustness)安全性

一個優秀的自動駕駛系統,需要無數次的模擬測試,以應對各種極端狀況。因為在自動駕駛的世界裡,沒有「差不多」就好,安全是唯一的、最高的標準。


結語:自動駕駛,不只是AI的技術秀

自動駕駛的成功,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從交通運輸到城市規劃,無不受到影響。它不只是AI的技術秀,更是AI與現實世界最深刻的交會。當AI學會駕馭汽車,我們也將學會如何讓AI在更複雜的環境中,做出正確且安全的決策。

明天的文章,我們將會從技術的世界抽離,來聊聊一個更宏觀、更具挑戰性的議題:AI時代的法律與倫理。敬請期待!


上一篇
第十五天之二:當AI模型學會保密 — 淺談「差分隱私」與VaultGemma的突破
下一篇
第十七天:法律與倫理:AI時代的權利與責任界線
系列文
生成式AI洞察 (Generative AI Insights)27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