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天,我們見證了 Vapor Mode 與 Alien Signals 帶來的性能革命:跳過 Virtual DOM diff、直接編譯為最小 DOM 操作,讓「大量 composable」的場景下依然高速運作。
VDOM 的渲染系統
但在實際專案中,我們常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架構選擇:SPA (Single Page Application) 與 MPA (Multi Page Application) 。
那麼,Vapor Mode 在這兩種架構下會有什麼差異? 以及,我們要該如何取捨?
架構 | 特色 | 常見應用 |
---|---|---|
SPA | 單頁應用、前端路由切換、一次加載資源後動態更新頁面 | SaaS、互動式後台、單頁產品網站 |
MPA | 多頁應用、每個頁面獨立 HTML 與資源、伺服器回傳完整頁面 | 電商平台、部落格、新聞網站 |
Vapor 的定位:Vapor 以「編譯期生成 + 直接 DOM 操作」為核心,對 SPA / MPA 的效能瓶頸會產生不同影響。
在 SPA 中,所有互動都發生在前端,Vue 必須長時間維護整個應用的響應系統。
這時 Vapor 的「跳過 Virtual DOM」特性,能直接帶來優勢以及挑戰:
長時間運行優化:
SPA 需要長期維護大量活躍的元件,Vapor 省下 Virtual DOM 的 diff 成本,長時間互動更省資源。
大量 composable 加速:
例如 Pinia store、VueUse 工具在 Vapor 下的 effectScope
管理更高效。
初次載入體積:
SPA 仍需一次打包所有頁面,Vapor 本身編譯產物雖小,但組件數量多時仍要靠 code-splitting 配合。
開發者工具支援:
Vapor 需要搭配最新版 Vue Devtools 與 Vite plugin 才能完整檢測。
// vite.config.ts
import { defineConfig } from 'vite'
import vue from '@vitejs/plugin-vue'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plugins: [vue(/* { vapor: true } */)]
})
Lazy Scope:拆分 effectScope
以減少全域追蹤。
Route-level split:每個 route 對應獨立 chunk。
MPA 的頁面切換是整頁重新載入,理論上每個頁面都是一個獨立 Vue 應用。
這讓 Vapor 有兩個潛在影響:
首屏更快:
每頁都是獨立 entry,Vapor 的純 DOM patch 讓初次渲染更接近傳統靜態頁速度。
SEO 天然加分:
沒有 Virtual DOM 的 client hydration 成本,配合 SSR 甚至可達到接近靜態頁的體驗。
共用狀態:
因為每頁重新載入,Pinia 或 composable 無法跨頁持久化,需要透過 server session / cookie。
構建策略:
多 entry build 時要確保每頁都啟用 Vapor,避免混用導致不一致。
// vite.config.ts (MPA)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build: {
rollupOptions: {
input: {
index: './src/index.html',
about: './src/about.html'
}
}
}
})
// 每個 entry 的 main.ts 啟用 Vapor
MPA 如果頁面間共享大量狀態 (例如登入態、全域設定),仍建議透過 Pinia + Vapor 進行集中管理,避免重複初始化造成效能浪費。
專案類型 | 建議策略 |
---|---|
大型後台系統 | SPA + Vapor:效能提升明顯,維護簡單 |
內容導向網站 | MPA + Vapor:首屏極快,SEO 友善 |
混合應用 | Hybrid:核心區塊 SPA 化,其餘用 MPA,Vapor 對兩者皆可 |
Vapor Mode 帶來的效能優勢,在 SPA 架構 下最為直接;但在 MPA 中,雖然仍能受惠於跳過 Virtual DOM 的優化,但初始化成本與部署複雜度成為主要挑戰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