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比較了 SPA vs MPA 架構下 Vapor 的實戰表現,今天要更進一步,看一看 開發者工具 如何跟上這波變革。
Vue 3.6 的 Vapor Mode 與 Alien Signals 不只在框架層帶來突破,也促使 Vite 與 Vue Devtools 升級,
提供了開發者全新的觀察維度與除錯手段。
Vue 3.6 之前,Vite 只是負責把 SFC 編譯成標準 Virtual DOM 代碼;但當 Vapor 問世後,Vite 的角色變成「Vapor 代碼的預處理器」:
// vite.config.ts
import { defineConfig } from 'vite'
import vue from '@vitejs/plugin-vue'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plugins: [
vue({
vapor: true, // 關鍵:啟用 Vapor 編譯
})
]
})
vapor: true
:提醒 Vite 以「Vapor 編譯策略」轉譯 SFC,輸出結果直接對應真實 DOM 操作。
Tree-Shaking 更乾淨:由於跳過 Virtual DOM,生成代碼更接近原生操作,依賴分析也更易於移除未使用的響應式模組。
舊版問題:傳統 Virtual DOM 中,Devtools 雖然可以顯示 DOM 與狀態,但無法直接呈現響應依賴鏈。
新版優勢:Vapor + Alien Signals 讓 Devtools 能直接顯示「哪個 composable 依賴了哪些 Signals」。
可以即時觀察
ref
/computed
的最小更新範圍,偵測過度響應變得更容易。
換句話說,這在大量effectScope
或複雜業務邏輯中,等於提供了「X 光掃描」般的能力。
類似 Chrome DevTools 的 FPS Overlay,但針對 Vue:
顯示每次 signal 更新觸發的 DOM 範圍。
直接量測 Vapor 代碼更新耗時。
以下是一個測試流程,可以驗證工具帶來的幫助:
建立測試頁面
使用 Day 20: 實戰啟用 Vapor Mode 的「大量 composable 測試」範例。
在 vite.config.ts
中同時保留 vapor: true
與 false
兩種模式。
打開 Vue Devtools v7+
切換到 Signals View,觀察每個 ref
與 computed
的更新鏈。
測試快速輸入、批次更新,檢查是否只有必要的依賴觸發。
量化效能
使用 Performance Overlay 對比 Vapor 與傳統 Virtual DOM 的更新耗時。
在大量 watchEffect
場景下特別顯著。
幫助
除錯更直覺:不再需要猜測是誰觸發 re-render。
效能優化更精準:透過 Signals View 可快速定位「浪費渲染」的 composable。
組件拆分策略:觀察依賴鏈後,開發者能決定哪些邏輯該移到 effectScope
或拆成獨立 composable。
Vue 3.6 的 Vapor Mode 不只是框架層的性能突破,更帶動了 Vite 與 Vue Devtools 的進化:
Vite 提供無縫的 Vapor 編譯與 Tree-Shaking 支援
Vue Devtools 新增 Signals View 與 Performance Overlay,讓效能瓶頸一目了然
未來的 Vue 專案,開發者不僅能「享受 Vapor 帶來的速度」,更能精準觀察每一個 Signal 的更新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