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訓練資料來源的爭議
1. 未經授權的資料使用:
大型語言模型與圖像生成模型通常需要龐大的資料集,這些資料可能包含受著作權保護的文本、圖片、音樂等。如果在訓練過程中使用了未經授權的作品,可能引發侵權爭議。
2. 合理使用(Fair Use)與例外規範:
在部分法域(如美國),AI 開發者可能主張屬於合理使用,用於研究與模型訓練。但不同國家法律標準差異很大,在歐盟、日本、台灣等地仍存在法律模糊地帶。
⸻
二、AI 生成作品的著作權歸屬
1. AI 作品是否具著作權:
傳統著作權法要求「人類創作」,因此多數法域認為完全由 AI 自動生成的內容不具著作權。
2. 人類參與程度:
若使用者對生成結果有「實質創意貢獻」(例如精細調整 prompt、進行編修),則有機會被認定為人類作者。反之,若只是單純輸入簡短指令,著作權歸屬就很難成立。
⸻
三、衍生作品與侵權風險
1. 風格模仿:
若 AI 生成內容過度模仿某位藝術家的風格,可能涉及「衍生作品」或「人格權侵害」。
2. 商業使用問題:
使用 AI 生成的圖片、文字、音樂進行商業活動時,可能涉及侵權風險(例如與原作者風格過於接近,或被認為是未經授權的改作)。
⸻
四、智慧財產權的新挑戰
1. 專利與營業秘密:
若生成式 AI 被用於發明或技術設計,誰是專利權人?AI 還是人類?目前各國普遍傾向「僅限人類申請」。
2. 商標與虛假標示:
AI 可能生成含有知名商標或品牌元素的內容,造成混淆或假冒問題。
⸻
五、未來的法律與政策發展
1. 建立 AI 專屬規範:
部分國家(如歐盟的 AI Act)正嘗試建立 AI 專法,規範資料使用與責任歸屬。
2. 透明化與標示義務:
可能要求 AI 生成內容必須標示「AI 生成」,以避免與人類創作混淆。
3. 授權平台與資料共享機制:
未來或會出現更清晰的授權市場,例如讓藝術家選擇是否允許其作品用於 AI 訓練,並獲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