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2
1

在前一篇中,我們提到資訊安全的核心是 CIA 三元組(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而在實務中,這三項原則要落地,必須透過更宏觀的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與 資安治理(Information Security Governance)

畢竟,資訊安全並不只是技術防護,更是一種「組織層級的決策與責任」。

什麼是資安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目的是識別、評估與控制潛在威脅,確保企業能在風險與營運之間找到平衡。

具體步驟可分為四個階段:

  1. 識別風險(Identify)

    找出所有可能影響資訊資產的威脅,如駭客入侵、資料洩漏、設備損壞、人為錯誤等。

  2. 評估風險(Assess)

    分析風險發生的機率與衝擊程度,常使用「風險矩陣(Risk Matrix)」來分類高、中、低風險。

  3. 控制風險(Mitigate)

    採取防範或減輕措施,例如導入加密技術、多因素驗證、異地備援等。

  4. 監測與回顧(Monitor & Review)

    資安風險是動態變化的,必須持續追蹤與更新策略,以因應新威脅。

簡而言之,風險管理的核心不是「消除風險」,而是在合理成本下,讓風險降到可接受範圍。

資安治理的角色與重要性

資安治理(Information Security Governance, ISG) 是企業高層在資訊安全上的「方向盤」。

它關注的不是單一技術,而是整體策略、責任分工與制度建立。

有效的資安治理包含以下要素:

  1. 策略(Strategy):明確定義企業的資安目標與優先順序。
  2. 結構(Structure):建立責任層級,例如由 CISO(Chief Information Security Officer)主導。
  3. 政策(Policy):制定資訊安全政策與標準化作業流程(SOP)。
  4. 稽核(Audit):定期審查資安措施的執行成效。

治理強調「誰負責、怎麼決策、如何確保制度能持續運作」。

風險管理與治理的關係

可以理解為:

  • 風險管理 是「戰術層面」—— 對應具體威脅與事件。
  • 資安治理 是「策略層面」—— 決定整體方向與責任架構。

兩者相輔相成:

治理確保有制度可依循;管理則讓制度能在實務中發揮效果。

若治理缺失,風險管理容易流於被動;若風險管理不足,治理就只是空談。

參考框架與標準

在全球範圍內,有多種企業常用的資安治理與風險管理標準:

  • ISO 27001:資訊安全管理系統國際標準。
  • NIST Cybersecurity Framework(NIST CSF):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提出的資安架構。
  • ISO 31000:風險管理原則與指南,適用於各種產業。

風險永遠存在,但可以被量化、被管理、被預防。當企業將資安治理視為整體營運策略的一部分,就能在危機與變動中找到新的平衡點,把風險轉化為韌性,把治理轉化為競爭力。


上一篇
Day 21:資訊安全三要素:CIA(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下一篇
Day 23:零信任架構 (Zero Trust) 與存取控制
系列文
新手挑戰 30 天:IT 管理各個面向的學習筆記23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