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中,我們提到資訊安全的核心是 CIA 三元組(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而在實務中,這三項原則要落地,必須透過更宏觀的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與 資安治理(Information Security Governance)。
畢竟,資訊安全並不只是技術防護,更是一種「組織層級的決策與責任」。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目的是識別、評估與控制潛在威脅,確保企業能在風險與營運之間找到平衡。
具體步驟可分為四個階段:
識別風險(Identify)
找出所有可能影響資訊資產的威脅,如駭客入侵、資料洩漏、設備損壞、人為錯誤等。
評估風險(Assess)
分析風險發生的機率與衝擊程度,常使用「風險矩陣(Risk Matrix)」來分類高、中、低風險。
控制風險(Mitigate)
採取防範或減輕措施,例如導入加密技術、多因素驗證、異地備援等。
監測與回顧(Monitor & Review)
資安風險是動態變化的,必須持續追蹤與更新策略,以因應新威脅。
簡而言之,風險管理的核心不是「消除風險」,而是在合理成本下,讓風險降到可接受範圍。
資安治理(Information Security Governance, ISG) 是企業高層在資訊安全上的「方向盤」。
它關注的不是單一技術,而是整體策略、責任分工與制度建立。
有效的資安治理包含以下要素:
治理強調「誰負責、怎麼決策、如何確保制度能持續運作」。
可以理解為:
兩者相輔相成:
治理確保有制度可依循;管理則讓制度能在實務中發揮效果。
若治理缺失,風險管理容易流於被動;若風險管理不足,治理就只是空談。
在全球範圍內,有多種企業常用的資安治理與風險管理標準:
風險永遠存在,但可以被量化、被管理、被預防。當企業將資安治理視為整體營運策略的一部分,就能在危機與變動中找到新的平衡點,把風險轉化為韌性,把治理轉化為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