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0

Zero Trust(零信任):原則、架構、落地

  • 分享至 

  • xImage
  •  

小背景

在這一篇中,我們將深入探討 Zero Trust(零信任)安全模型,這是一種基於「假設網路已被攻破」的安全架構。隨著企業越來越依賴雲端應用,並且員工的工作場景越來越分散,傳統的基於邊界防護的安全設計已經無法應對現代的威脅。因此,零信任的概念應運而生,並且成為企業信息安全的新標準。

一﹑零信任三原則

  • 明確驗證(Verify explicitly):基於身份、裝置狀態、位置、風險分數、行為等多因子做動態授權。
  • 最小權限(Least privilege access):JIT/JEA、按資源細到路徑或方法級別授權,隨風險自動調整。
  • 假設外洩(Assume breach):預設邊界已失守,持續監控、微分段、加密、記錄與回饋。

二﹑為什麼零信任有效?

  • 傳統的安全模式是把信任放在內網,意思是當你在公司內部網路時,就被視為信任的對象,可以隨便存取公司資料。但這樣的做法很危險,因為如果黑客突破了你的內網防禦,他就能輕易地橫向移動,竊取更多資料。
  • 零信任的好處就是,無論你在內部還是外部,所有人和設備都需要經過驗證,這樣即使黑客進入內網,也無法隨意獲得資料。

三﹑如何實現零信任?

  • 身份驗證:首先,確保每個使用者和設備都能通過身份驗證。這可以是像密碼、指紋、臉部識別等方式,甚至可以使用「雙重驗證」來增強安全性。
  • 控制存取權限:只給予使用者最小必要的權限。例如,只有經過授權的員工能夠訪問特定的資料或應用。
  • 監控和記錄:持續監控所有的使用者行為,並記錄所有存取操作。一旦發現異常,就能即時警告。

四﹑簡單對比:零信任 vs 傳統安全模式

  • 傳統安全模式:依賴內網防禦,外部攻擊者一旦進入內網,就可以自由移動。
  • 零信任模式:每個使用者和設備都需要不斷驗證,這樣即使攻擊者突破了外部防線,也無法輕易存取資料。

小結:

Zero Trust 的基本概念,就是讓每個使用者、設備和應用都需要進行持續的身份驗證和權限控制,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內部攻擊或外部滲透。簡單來說,零信任就是不輕易信任任何人和設備,即便他們已經在你的網絡內!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