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開始著手開發飲食紀錄功能。
說實話,這一塊我拖了很久。因為「記飲食」聽起來簡單,實際上卻是最難做好的功能之一。
不管是介面設計、資料結構,還是使用者的心態,都藏著一堆細節。
當初做這個功能的出發點很單純:
運動只能讓你變強,但飲食決定你會變成什麼樣。
很多人每天認真去健身房,卻因為吃錯東西,成果全被抵銷。
但要讓人每天打開 App、老老實實記三餐,其實是很不人性的。
我自己試過很多次,每次都撐不到一週。
所以我決定讓 AI 來幫忙。
目前的做法是這樣👇
這樣的好處是,使用者不需要每餐都打字,
只要拍照 → 確認 → 儲存,幾乎零阻力。
就算懶得打字,AI 也能幫你大致估出這餐的熱量。
實際用下來,AI 雖然很聰明,但還是會鬧笑話。
例如我早餐吃「水煮蛋+地瓜」,它判斷成「煎蛋+薯條」。
有時候光線不好,它會把白飯看成豆腐,還給我少算一半的熱量。
不過這些問題其實都在預期內,畢竟影像辨識的誤差很難完全避免。
我反而覺得更重要的是——讓使用者願意繼續記下去。
我後來在介面上多加了一個小區塊,
讓使用者可以輸入一句「心情筆記」,像這樣:
🍱 午餐:雞胸肉便當。
🧠 心情:今天沒什麼胃口,吃到一半就飽。
這個功能原本只是順手加的,
結果意外地讓整個飲食紀錄變得「更像日記」。
我開始發現,有時候我們不是為了記錄熱量,
而是想看見自己生活的節奏、飲食的情緒模式。
當數據越多,AI 也能更準確地預測:
你最近壓力大 → 食量增加;
你最近早睡 → 營養分布更平均。
那時候,AI 不只是教練,更像是懂你生活的朋友。
接下來我打算加入幾個功能:
到那時候,這個飲食系統就不只是「吃了什麼」的記錄,
而是能幫你看出「為什麼變這樣」的工具。
這幾天我一直在想一件事:
AI 幫我們算熱量、排課、甚至分析表現,
但真正的價值,其實是幫我們看見自己的模式。
飲食紀錄功能做起來不難,但要讓人願意持續用,才是真挑戰。
我希望這個功能,能讓人從「懶得記」變成「想看看自己過得怎樣」。
因為最終,不管是運動還是飲食,
都不是為了數據漂亮,而是為了讓生活更好看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