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已經成為企業與個人服務的重要基礎。然而,許多人誤以為「把資料放到雲端就安全」,事實恰恰相反。雲端安全的核心是「共同責任模型(Shared Responsibility Model)」──供應商負責維護雲端平台的安全,而使用者則必須確保自己部署在雲端上的應用、資料與設定是安全的。
⸻
一、共同責任模型的意涵
雲端服務供應商(例如 AWS、Azure)會保障基礎設施的實體安全、虛擬化層與網路連線的穩定性;
但使用者需要自行負責管理帳號權限、設定防火牆規則、啟用加密機制,以及確保資料不被未授權存取。
因此,雲端安全不是「交給供應商」就結束,而是需要持續管理與監控的工作。
⸻
二、常見的雲端安全風險
防護建議:
• 定期使用雲端資安檢測工具(例如 AWS Config、Azure Defender)自動掃描設定。
• 採用「最小權限原則」(Least Privilege),只給必要權限。
⸻
防護建議:
• 使用 IAM Role 或臨時憑證,避免長期金鑰存在程式中。
• 啟用金鑰輪替與自動檢測機制,定期檢查是否有憑證外洩跡象。
⸻
防護建議:
• 定期審查 IAM Policy,刪除不必要的權限。
• 強制所有管理帳號啟用多因子驗證(MFA)。
⸻
防護建議:
• 對靜態資料(Data at Rest)使用雲端提供的加密機制,如 AWS KMS 或 Azure Key Vault。
• 對傳輸中的資料(Data in Transit)強制使用 HTTPS/TLS 1.2 以上版本。
⸻
防護建議:
• 啟用完整的活動紀錄功能並集中保存。
• 將日誌整合至 SIEM 平台(如 Splunk、Azure Sentinel),用於告警與趨勢分析。
⸻
防護建議:
• 定期掃描映像檔與相依套件漏洞。
• 為無伺服器函式設定資源限制與觸發條件,避免濫用。
⸻
三、雲端環境中的新型威脅
雲端環境常見的進階攻擊包括:
• Cloud Malware Injection:在雲端託管環境中植入惡意模組。
• Account Hijacking:攻擊者透過釣魚或憑證竊取控制整個雲端帳號。
• Insecure API:API 未妥善驗證請求來源或授權。
• Shadow IT:員工私自使用未經批准的雲端服務(如非官方雲端儲存),造成資料治理漏洞。
這些攻擊的共通點是:多數來自管理不善與權限疏忽,而非供應商漏洞。
⸻
四、雲端安全治理建議
1. 強化可視性與集中化管理
所有資源的設定、權限與活動紀錄都應集中化管理,透過自動化工具持續監控。
2. 落實零信任原則(Zero Trust)
不預設信任任何網段或帳號,所有存取都需經身份驗證與授權審查。
3. 建立合規稽核流程
以 CIS Benchmark 或 ISO 27001 為基準,定期檢查雲端設定是否符合安全標準。
4. 導入 DevSecOps 概念
在開發流程中提前導入安全檢查,將代碼審查、漏洞掃描、金鑰檢測納入 CI/CD pipeline。
5. 完善事件回應機制
預先規劃好雲端安全事件的應變流程,包含隔離、回報、通知與鑑識步驟。
⸻
結語
雲端並不比傳統系統更危險,但它讓「人為疏失」的影響範圍更廣。
錯誤設定、憑證外洩與缺乏監控才是造成雲端資安事故的主要原因。
唯有落實權限控管、強化可視性與建立持續檢測的習慣,才能在雲端環境中真正做到安全與彈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