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網路安全模型中,防禦策略大多建立在「邊界安全(Perimeter Security)」的概念上:只要使用者或裝置通過防火牆,就被視為可信任的內部成員。然而,隨著雲端服務、遠端工作與行動裝置的普及,內外部邊界早已模糊。傳統的信任模式因此逐漸失效。
零信任架構(Zero Trust Architecture, ZTA) 應運而生,它的核心理念是:「永不信任,持續驗證」。
⸻
一、零信任的核心原則
零信任並不是一種單一技術,而是一種安全理念與架構設計方式。它的三大核心原則如下:
1. 驗證所有請求(Verify Explicitly)
不論來源於內部或外部,所有連線與請求都必須經過身份驗證與授權核對。信任不再以網路位置為基礎,而是依據使用者身份、裝置狀態與行為模式動態評估。
2. 最小權限存取(Least Privilege Access)
使用者與應用程式僅能取得執行任務所需的最低權限。這不僅減少誤用風險,也能在帳號被入侵時限制攻擊範圍。
3. 持續監控與評估(Assume Breach & Continuous Evaluation)
零信任假設「入侵永遠有可能發生」,因此持續蒐集、分析行為與流量,並即時調整授權策略。
⸻
二、為什麼需要零信任
傳統邊界防護主要依賴防火牆、VPN 與 IDS/IPS,假設「內部網路是安全的」。然而,現代威脅早已突破這層假設:
• 攻擊者可能透過釣魚或憑證外洩取得合法帳號。
• 遠端工作與雲端應用讓資料分散於多個平台。
• 內部員工或合作夥伴也可能成為威脅來源。
在這種情境下,僅靠網路邊界防護已無法有效抵禦攻擊。零信任透過「動態驗證」與「細粒度控管」讓防禦重心轉向資料與身份本身。
⸻
三、零信任架構的關鍵組成
1. 身份與存取管理(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 IAM)
建立嚴謹的身份驗證流程,包括多因子驗證(MFA)、單一登入(SSO)與條件式存取(Conditional Access)。
2. 裝置驗證(Device Posture Assessment)
系統會檢查連線裝置是否符合安全標準,如作業系統版本、防毒狀態、是否經管理註冊等。
3. 網路分段與微分區(Micro-Segmentation)
把大型網路拆分成多個小區域,每個區域都需重新驗證與授權才能通行,避免攻擊者橫向移動。
4. 資料保護與加密(Data Protection & Encryption)
所有資料在儲存與傳輸過程中都需加密,並依據分類(機密、內部、公開)套用不同的防護層級。
5. 行為分析與風險評估(User and Entity Behavior Analytics, UEBA)
利用機器學習分析使用者行為,一旦發現異常登入或存取行為,立即觸發警報或強制再驗證。
6. 持續監控與回應(Continuous Monitoring & Response)
將所有活動日誌集中到 SIEM 或 SOAR 平台進行即時分析,達到持續偵測與自動化回應的效果。
⸻
四、導入零信任的實務步驟
1. 盤點資產與資料流向:先明確知道組織內有哪些應用、帳號、裝置與資料流。
2. 建立身份為中心的安全策略:使用 IAM 平台統一身分控管,啟用 MFA。
3. 實施最小權限原則:根據職責與任務調整權限,定期審查。
4. 部署安全監控與回應機制:整合防火牆、EDR、SIEM 等工具,建立可視化與告警系統。
5. 導入自動化政策引擎:根據風險評估動態調整授權,例如:裝置異常時暫停存取權限。
6. 教育與文化建立:零信任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組織文化,必須讓所有成員理解其重要性。
⸻
五、挑戰與成功關鍵
實施零信任的過程並不容易,常見挑戰包括:
• 系統整合複雜,多平台權限與身份不一致。
• 組織文化抗拒,員工對頻繁驗證感到不便。
• 缺乏可持續的監控與人力資源。
要成功落實,必須分階段推進:從身份管理開始,逐步擴展到裝置與網路控制,最終形成全域的動態信任框架。
⸻
結語
零信任不是一項產品,而是一種長期策略。它要求安全團隊從「邊界思維」轉向「持續驗證思維」,從「假設安全」轉向「假設已被攻擊」。
在遠端工作與多雲環境成為常態的今天,零信任不只是趨勢,而是維持組織韌性與信任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