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
本周會是簡單粗淺介紹加密貨幣的一周,接下來只要理解「私鑰=資產、交易不可逆、鏈上/鏈下各有攻擊面」,後面幾天(錢包、合約、MEV、跨鏈、授權治理)才會有依據可落地。
一、核心觀念速通
-
私鑰/助記詞(BIP-39):助記詞可推導私鑰,外洩即失資;任何要求輸入助記詞/私鑰/Keystore 的情境皆視為高危。
-
不可逆性:鏈上轉出一般無「客服悔帳」;風險控管必須在簽章前完成。
-
錢包的本質:多數錢包只是密鑰管理器與交易簽章器,資產狀態存於鏈上。
-
授權 ≠ 轉帳:對 ERC-20/721/1155 的「無限授權」等同長期把花費權交給合約或第三方,是常見失竊路徑。
-
鏈上 vs. 鏈下:
鏈上=共識、mempool、合約邏輯、跨鏈橋;鏈下=瀏覽器/裝置安全、DNS/網站真偽、雲端備份、中心化託管。
二、威脅面分層(由外到內)
-
社交工程:假官網、釣魚 DM、空投誘餌、偽裝客服(像是telegram )遠端協助。
-
裝置安全(Windows/Android):惡意安裝包、瀏覽器外掛、剪貼簿攔截、假更新。
-
錢包層:熱錢包(像是Trust Wallet、Phantom )暴露面大、助記詞上雲、未上鎖、測試與主資產未隔離。
-
交易層(mempool/MEV):搶先與三明治攻擊;滑點過寬、交易期限過長。
-
合約層:可重入、授權錯配、邏輯與時間戳陷阱、升級代理與釣魚合約(Approval Drainer)。
-
跨鏈層:橋接驗證薄弱、對手鏈重組/治理風險,造成「非原生鏈資產」安全性打折。
-
託管層(CEX/第三方):集中式風險(政策、凍結、內控事件)。
三、最小可行防護藍圖
1) 資產分艙
-
冷層(長期):硬體錢包優先;暫無硬體時,至少離線抄寫助記詞,分地保存(防火、防水),不拍照、不上雲。
-
熱層(日常):只放小額,對 DApp 以限額、限時授權為原則。
-
風險層(測試/空投):獨立地址,與主資產嚴格隔離。
熱錢包:隨時連上網的錢包,像是交易所錢包
冷錢包:離線保存私鑰的錢包,像是Trezor
2) 授權治理
3) 裝置硬化
-
Windows:保留 SmartScreen 與 Defender;只從官網下載;錢包/DApp 使用獨立瀏覽器 Profile,精簡外掛。
-
Android:僅官方商店安裝;啟用鎖屏+生物辨識;停用把助記詞自動備份到雲端的機制。
4) 瀏覽器衛生
- 常用 DApp 一律書籤直達,不用搜尋引擎點廣告結果;開啟釣魚與惡意網站保護名單。
5) 交易前控風險
- 窄滑點、短期限;大額分批;先小額試單再放量;敏感時段避免在公開 mempool 裸送關鍵交易。
6) 跨鏈慎行
- 優先持有原生鏈資產;若必跨鏈,選擇機制成熟/審計完善的橋,控制暴露時間與金額,完成即撤。
四、常見誤解 → 正確觀念
- 「助記詞上雲比較安全」→ 錯:雲端等於第二個熱點;離線手抄、多地保存才是底線。
- 「私有 RPC 就能完全防 MEV」→ 錯:能降觀測與部分攻擊,但不保證成交;仍需滑點與期限治理。
- 「無限授權省麻煩」→ 錯:是長期攻擊面;應限額、限時並定期撤銷。
小結
Web3 的實質風險,不在於哪條鏈「更酷」,而在於是否把密鑰管理、授權治理、裝置與瀏覽器衛生、交易與跨鏈決策做成習慣。基線立穩,後續錢包/合約/MEV/跨鏈等議題才有實作與驗收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