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容器與虛擬化技術風行的今天,RustBox 是一個簡潔的專案:不是去競爭 Docker 或 Kubernetes 的功能豐富,而是回歸核心,從最底層的 Linux kernel 機制(namespaces、cgroups、OverlayFS 等)構建一個最簡潔的「Sandbox/隔離運行環境」。
這篇文章會帶你從動機、架構、實作細節到限制與未來可能方向,一步步拆開這個專案,幫助你快速理解其設計與挑戰。
在現代軟體與安全場景中,有不少情境會需要「隔離執行不可信程式碼」:
RustBox 的定位,就是在這種「想理解底層、想要輕量、想要可控」的場景下,提供一個比起完整容器系統更精簡、更直接對底層機制操作的選擇。
RustBox 結合了下列幾個 Linux 機制來實現隔離:
下面是一個簡化的流程/架構圖與說明:
[Outer Parent Process]
└─> fork() #1
├─> [Namespaced Parent Process]
│ ├─> unshare() - Creates new namespaces
│ └─> fork() #2
│ ├─> [Inner Child Process]
│ │ ├─> Mount /proc and /dev
│ │ ├─> chroot() to merged overlay
│ │ ├─> chdir() to working directory
│ │ └─> execv() - Execute shell/binary
│ └─> [Namespaced Parent] waits for inner child
│ └─> Unmounts /proc and /dev inside namespace
└─> [Outer Parent] waits for namespaced parent
├─> Unmounts overlay filesystem
└─> Cleans up cgroups
上面流程中有幾個關鍵點:
階段 | 要做的事情 | 為什麼這麼做 |
---|---|---|
fork #1 → Namespaced Parent | 建立 namespace(unshare) | 將與主進程分離,讓 Namespaced Parent 處理 namespace 內的邏輯與清理 |
fork #2 → Inner Child | 成為 PID namespace 裡的 PID 1,執行使用者程式 | 在新的 PID namespace 中,程式樹從這裡算起 |
mount /proc、/dev | 在 namespace 內部掛載必要的虛擬文件系統 | 讓程式能看到自己的 PID、環境變數、 /proc 等資源 |
chroot / overlay merge | 將 root filesystem 切換到我們設計的 overlay 根目錄 | 保證程式「看見」的檔案系統是隔離的 |
execv 程式 | 啟動使用者指定的 shell / 程式 | 正式進入沙箱內部執行 |
cleanup(卸載、cgroup 清理) | 外層進程逐步清理資源 | 保證沒有殘留掛載點、cgroup 等資源洩漏 |
下面我們把幾個關鍵模組拆出來看,在實作上比較值得注意的地方:
base_dir
裡面建立一個 overlay 結構(lower、upper、work、merged)作為該沙箱進程的檔案系統鏡像。實作中需注意的點包括:掛載選項權限、掛載失敗要回滾、不同 namespace 下的掛載可見性、錯誤處理與資源釋放。
要處理的挑戰有:v2 cgroup 的 subsystem 管理、子 cgroup 權限、刪除時的 race condition、子進程退出但 cgroup 尚未完全清除(waiting for tasks 完成)等。
RustBox 用到的 namespace 類型包括:
實作時要用 unshare
、clone
、mount
(在 namespace 內)等系統呼叫。要注意 namespace 關係與掛載點可見性的問題。
RustBox 提供一個簡單的 CLI 介面來啟動沙箱程式:
# 用預設設定啟動
sudo ./target/debug/rustbox
# 自訂參數
sudo ./target/debug/rustbox \
--base-dir ./rootfs \
--memory 256M \
--cpu-limit 0.5 \
--shell /bin/bash \
--workdir /root
其對應的配置結構為:
pub struct SandboxConfig {
pub base_dir: String, // OverlayFS 所在根目錄(如 ./rootfs)
pub memory_limit: String, // 記憶體上限(如 "100M", "1G")
pub cpu_limit: String, // CPU 限額(如 "0.5" 表示半個核心)
pub shell_path: String, // 要執行的 shell 或 binary 路徑
pub workdir: String, // 啟動後的工作目錄(如 "/"、"/root")
}
使用者可以客製這些參數來控制 Sandbox 行為。(GitHub)
儘管 RustBox 輕量工具,但它在實務應用上還有一些限制與風險值得注意:
需要 root 權限
因為要掛載檔案系統、建立 namespace、操作 cgroup 等,RustBox 通常需要 root 權限執行。這在某些環境中是不可接受的。
功能完整性不如容器引擎
RustBox 沒有像 Docker 那樣複雜的網路設定 (bridge, port mapping)、卷 (volume)、鏡像管理、日誌、生命週期管理等功能。
它的目標不是代替 Docker,而是作為更底層的工具或教學平台。
資源清理的競爭條件 / 程式錯誤風險
在多進程、異常退出、錯誤路徑等情況下,要保證 overlay、掛載點、cgroup 等都能正確清理,是很具挑戰性的。
可靠性與穩定性
在極端負載或複雜情況下可能會出錯(掛載失敗、子進程殘留、cgroup 刪除失敗等)。
跨平台限制
RustBox 僅適用於支援 overlayfs、cgroup v2 的 Linux 系統,不支援 Windows、macOS 等。
安全性考量
這類沙箱如果有漏洞(掛載逃逸、namespace 泄漏、特權提升等),可能存在被攻破的風險。需要非常謹慎在安全場景中使用。
通過閱讀和實作 RustBox,我得到的體會與給未來使用者/開發者的建議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