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到過,在YT的留言區中,常常有人會說:請問要怎麼轉出我的USDT呢?我的註記詞是XXX。
所以今天就來講講別人為什麼能「自動化地」把錢從受害者錢包轉走,核心不是複雜的黑魔法,而是某種可被機器化利用的權限或控制路徑已存在。理解這個「權限→事件→機器人」三段鍊,能幫你把偵測、阻斷做得更有力。
核心概念
自動化轉出成功的先決條件:有可用的權限或可觸發的通道(credential / authorization / contract hook)+可被觀測到的觸發事件(on-chain/offs-chain signal)+自動化執行機制(bot/watchers/API)。
常見的「權限/控制」類型
-
私鑰/助記詞被掌握(直接控制=完全簽章能力)。
-
ERC 授權(approve / setApprovalForAll)被濫用(合約可代扣代轉)。
-
長期會話或憑證(WalletConnect session、API key、OAuth 類憑證)被竊或長期有效。
-
惡意或被入侵的合約作為「提款代理」(合約內建可被觸發的提款邏輯)。
-
託管/CEX 端的 API/內控被破壞(平台端自動化出金)。
重點:只要有「能自動執行轉帳的權限」,機器就能把人力換成自動化操作。
為何自動化有效(機器比人的優勢)
-
速度:機器能在秒級偵測並下單,遠比人工回應快。
-
規模化:同一套監控+執行邏輯可對數千、數萬地址平行執行。
-
條件觸發:on-chain 事件或 off-chain 事件(如 webhook、API 回報)可作為即時觸發器。
-
隱蔽性:分批小額或採特定 gas 策略降低發現率。
常見觸發信號(攻擊者會監控的事件)
- 收到 大額入金 到某地址(或短時間內多筆小額入金聚合)。
- 目標地址出現新的
approve / setApprovalForAll 授權。
- 目標地址與某被標記為「可疑」或「攻擊者控制」的合約互動。
- 發現長期有效的 WalletConnect session 或其他會話憑證。
- 裝置端出現可疑授權彈窗記錄或可疑外掛行為(需裝置層證據)。
偵測指標(鏈上/行為為主,供告警設計參考)
(單一指標不足,需做行為串聯判斷)
- 同一 spender 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不同地址的
approve → 高風險。
- 某地址在很短的時間內先收到入金,隨即出現多筆 transfer/transferFrom 外流(尤其流向相同中繼地址)。
- transferFrom 類交易與新近授權的時間差極短(顯示自動化代扣)。
- WalletConnect session 在異常地理位址或短時間內頻繁建立/切換。
- 新創合約短時間內與大量地址互動並抽資→可疑「提款合約」行為模式。
防護思維(原則導向,不提供攻擊步驟)
-
最小權限原則:前端 UX 與後端政策共同推動「短期、限額、可撤銷」的授權;避免鼓勵無限授權。
-
授權可視化與即時提醒:當 approve 發生時通知使用者(包含到期日與被授權的合約摘要),降低被動授權的風險。
-
會話管理:限制 WalletConnect、長期 session 的有效期與可撤銷性;提供一鍵列出與中斷會話的介面。
-
行為告警:建立 Watcher(僅觀測模式),在出現「入金→短時大量外流」、「同一 spender 批量 approve」等模式時觸發高優先告警。
-
分艙與分級出金:把冷錢包/多簽作為高價值保護金庫;日常熱錢採限額與多重驗證。
-
強化裝置衛生:教育使用者不要在同一瀏覽器 profile 同時瀏覽網頁與簽章;限制不必要外掛。
取證與事後應對(高階流程)
- 先保全鏈上證據:tx hash、合約地址、spender、公鏈事件時間線。
- 收集會話證據:WalletConnect session id、授權時間戳、曾簽名的 msg payload(如有)。
- 檢視授權時間線:何時 approve、誰是 spender、後續 transferFrom 時序。
- 若懷疑裝置被盜用,採集裝置日誌(需合法授權)與外掛安裝紀錄。
- 與交易所/橋服務聯繫,請求暫緩可疑出金(技術可行性與法規限制視平台而定)。
盲點與注意事項
-
鏈上痕跡不是全貌:同一行為可能因為測試、機器化合法工具或惡意行為而外觀相似,必須結合裝置、社群與通報資訊做綜合判斷。
-
偵測的誤報成本:過度封鎖或頻繁警報會傷害使用者體驗與信任,要在靈敏度與精準度間取捨。
-
工具可信度風險:市場上監控、撤銷、報警工具良莠不齊,採用前務必評估隱私與安全責任。
-
法律與合規限制:主動攔截或干預交易可能觸及法律風險;實作前要與法務協調。
小結
別人能自動把錢轉走,核心原因在於已有可被機器利用的權限或通路(私鑰、長期授權、會話憑證或被入侵的合約/平台)。防護重點不是追求一個絕對的「萬無一失」,而是把攻擊成本、偵測時間與用戶回應時間拉長到足以介入的程度:縮短權限有效期、降低授權暴露、強化會話管理、部署行為告警、並提升使用者裝置與操作的衛生。理解「權限→觸發→執行」的鏈條,能讓防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