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是區塊鏈應用的中樞。
它讓交易自動執行、不可竄改,卻也因此成為最脆弱、最具破壞性風險的組件之一。
今天,我們將從 Solidity 與 EVM(Ethereum Virtual Machine)的底層原理出發,解析智能合約常見漏洞、真實案例與防範方法。
⸻
一、智能合約的特性與風險本質
智能合約運行在以太坊等鏈上,執行邏輯完全公開透明、不可修改。
這種特性雖保證了信任與可驗證性,卻也意味著:
•	錯誤即永久存在(一旦上鏈無法修正)
•	所有人都能閱讀與分析你的代碼
•	每一次交易都可被重放、利用或監聽
因此,智能合約的漏洞並非傳統伺服器漏洞(如 SQL Injection),而是邏輯錯誤、權限控制失誤、或 Gas 模型誤判所導致的。
二、實際案例分析
🧩 The DAO 攻擊(2016)
•	攻擊點:重入漏洞
•	影響:360 萬 ETH 被盜,引發 Ethereum / Ethereum Classic 分叉。
•	教訓:在沒有審計與防重入機制下部署的智能合約,風險無限放大。
🧩 Harvest Finance 攻擊(2020)
•	攻擊點:價格預言機操控
•	攻擊者透過閃電貸改變穩定幣匯率,誘導協議誤估資產價值,最終竊取約 2400 萬美元。
🧩 Nomad Bridge 攻擊(2022)
•	攻擊點:初始化錯誤導致任何人可「授權」提領資金。
•	特殊之處:大量使用者模仿攻擊者動作「順手撿錢」,變成群體盜領事件。
⸻
三、預防與檢測策略
1.	自動化安全掃描工具
•	Slither:靜態分析
•	Mythril:符號執行檢測
•	Echidna:基於模糊測試(Fuzz Testing)
•	Foundry:結合測試框架與安全檢查
2.	多層審計流程
•	開發者自查 → 第三方審計(CertiK、Trail of Bits、PeckShield) → 社群 Bug Bounty 計畫。
3.	安全開發守則(Secure Coding Practices)
•	遵循 Checks-Effects-Interactions 模式
•	實施角色分離(Owner / Admin / Operator)
•	使用標準函式庫(OpenZeppelin)代替手寫基礎代碼
4.	升級與緊急暫停機制(Pausable / Proxy Pattern)
•	為合約增加暫停功能(circuit breaker)
•	使用 Proxy 可替換邏輯合約,以應對緊急漏洞
⸻
四、智能合約安全的基本原則
•	原則一:公開 ≠ 安全
所有代碼上鏈後皆公開,攻擊者可逐行研究。
•	原則二:自動化 ≠ 可控
程式自動執行意味著錯誤同樣自動擴散。
•	原則三:信任程式 ≠ 信任邏輯
即使程式正確,也可能因邏輯缺陷導致資金流錯誤。
⸻
五、結語
智能合約是區塊鏈生態的核心,也是駭客最偏好的攻擊點。
安全的程式碼不僅取決於語法,更取決於設計思維與防禦模型。
在鏈上,任何一次部署都像是「將代碼刻在石頭上」——
沒有回滾、沒有修補,只有責任與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