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塊鏈世界裡,技術漏洞固然重要,但從使用者端下手的詐騙與社交工程往往造成更多、也更直接的財務損失。攻擊者利用人性的信任、貪婪、恐慌或慣性操作,設計出看似合理但實際帶有惡意的流程。今天要把常見手法拆解清楚,並給出可立即落地的防護建議與檢核清單。
⸻
一、常見詐騙手法(與運作原理)
攻擊者製作外觀、名稱或宣傳近似官方的錢包應用(手機或桌面),當使用者在此輸入助記詞或私鑰時,資產被直接竊走。
特徵:非官方下載來源、過度要求輸入助記詞、零評論或負評被隱藏。
偽造官方網站或 DApp 介面,誘導使用者連接錢包並簽署惡意交易或授權。常見於空投/代幣兌換流程。
特徵:網址細微差別(misspelling)、非 HTTPS 或憑證可疑、社群貼有誘導連結。
使用者在不注意情況下批准合約對錢包代幣的花費權限(ERC-20 approve),攻擊者之後可直接轉走資產或無限次扣款。
特徵:簽署時顯示「approve」但未留意 allowance 數值或授權「無限期」。
專案方或流動性提供者在吸引大量資金後,突然撤掉流動性或關閉合約,造成代幣價格歸零。
特徵:團隊匿名、代幣合約未驗證、流動性鎖定時間短或沒鎖、過度誇大的回報承諾。
以空投、獎勵或認證為名,要求用戶連接錢包、簽署交易或輸入助記詞。常透過 Telegram、Discord 或 Twitter 私訊傳播。
特徵:非官方渠道主動私訊、要求先簽署交易或輸入私鑰。
攻擊者透過社交工程或電信弱點取得手機門號後,重設交易所/信箱密碼,進而控制資產移轉。
特徵:突然失去手機訊號、接收不到 OTP、異地登入通知。
攻擊者利用假成交、洗牌交易(wash trading)或假名人背書製造熱度,誘導散戶投入後被套牢或成為撿錢對象。
特徵:極高頻交易但流動性疑點、名人代言無原始來源。
⸻
二、為何使用者是最脆弱的一環
•	私鑰/助記詞一旦外洩即不可回復;鏈上交易不可逆。
•	許多使用者無法分辨合法合約與惡意合約(尤其是新出現的代幣/DApp)。
•	UI/UX 設計常誘導使用者「快速同意」而忽略授權細節。
•	社群平台的匿名性與即時性助長了詐騙的擴散速度。
⸻
三、可落地的防護策略(使用者與項目方)
使用者(個人層面)
1.	私鑰永不輸入於任何網站或 App:助記詞只存在硬體錢包或離線備份。
2.	只從官方渠道下載錢包:確認官網、官方 GitHub、官方連結與憑證。
3.	審核簽名與授權內容:簽署前務必檢查交易的 to 地址、數值、spender 與 allowance。遇到不懂的簽名先暫停。
4.	使用硬體錢包或多簽方案:重要資產使用 Ledger/Trezor 或 Multi-Sig 提升安全。
5.	定期撤銷不需要的授權:使用工具(例如 revoke.cash 或 Etherscan 的 token approval 檢查)檢視並回收過度授權。
6.	多渠道驗證專案真實性:官方推文、合約在 Etherscan 的 Verified 標記、團隊成員 LinkedIn 等交叉驗證。
7.	避免私訊鏈接與未經查驗的空投:官方公告以外的私訊一律提高警覺。
8.	針對高風險操作設置小額測試交易:在不確定時先以極小金額嘗試,觀察合約行為。
項目方(專案/合約開發者層面)
1.	合約上鏈前做第三方審計與 Bug Bounty:公開報告、setup bounty 吸納社群檢測。
2.	公開透明的團隊資訊與治理機制:降低社群懷疑與誘發檢查盲點。
3.	流動性鎖與時間鎖(Timelock):把關鍵權限或流動性鎖定以降低 Rug Pull 風險。
4.	限制合約管理權限:採用可管理但受多重審核的治理(例如多簽、DAO 投票)。
5.	清楚提示使用者簽名風險:在 DApp UI 中呈現明確的授權資訊,不要隱藏重要細節。
6.	監控異常活動:部署監控(如大額交易告警、頻繁 Approve 告警),並建立快速通知機制。
⸻
四、實務工具與檢查步驟(操作清單)
•	檢查合約是否已驗證(Etherscan/Polygonscan 等):Verified 合約能提高透明度。
•	查看流動性鎖定情況:檢查流動性供應是否鎖定及鎖定期長短。
•	使用 Revoke 工具檢查 allowance:輸入地址確認哪些合約有花費權限並回收不必要授權。
•	檢視合約代碼與常見危險函式:如 delegatecall、selfdestruct、無權限控制的 setOwner。
•	在 testnet 或小額做演練:先在測試網或用小額資金試簽名、授權與互動流程。
•	追蹤社群輿情:關注可信安全社群/白帽報告,快速掌握新型詐騙手法。
⸻
五、典型應對流程(發現可疑情況時)
1.	立即斷開錢包連接:在 DApp UI 點選 Disconnect。
2.	撤銷授權(若可):使用 revoke 工具撤回可疑合約授權。
3.	轉移剩餘資產到冷錢包(若可能且安全):把資產移至未被授權的乾淨地址或硬體錢包。
4.	修改交易所與重要服務的聯絡方式:若涉交易所或第三方,啟動 KYC/客服通報流程。
5.	保留證據:截圖、交易 hash、連結與私訊紀錄以利後續通報與追查。
6.	通報社群與安全團隊:向該專案或社群管理員通報,並在必要時向法務/主管機關申告。
⸻
結語
在去中心化環境中,人就是邊界。即便底層密碼學與共識機制再健全,用戶的不慎一簽、一授權就可能導致資產被永久奪取。真正的防護不是單靠技術堆疊,而是把安全習慣內化:嚴格管理私鑰、審慎簽名、驗證來源、並對新專案保持必要的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