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0

Day 26:區塊鏈節點與網路層安全 — 從共識傳播到節點防護

  • 分享至 

  • xImage
  •  

區塊鏈的強韌性,建立在全球分布的節點之上。
然而,當攻擊者從網路層滲透或操控節點行為時,整條鏈的安全也可能被動搖。
今天我們將聚焦於節點(Node)與 P2P 網路層面的威脅,分析常見攻擊方式、真實案例與防護對策。

一、節點在區塊鏈中的角色

每個節點都是區塊鏈網路的組成單位。根據其功能,大致可分為:
• 全節點(Full Node):保存完整區塊資料、驗證交易與區塊。
• 輕節點(Light Node):僅保存必要資訊,透過其他節點查詢區塊資料。
• 礦工/驗證者節點(Miner / Validator Node):參與出塊與共識計算。

節點彼此之間透過 P2P(Peer-to-Peer)網路 交換資料,維持區塊同步。
但這層「開放連線」也代表攻擊者可藉由惡意節點、封包攔截或網路操控介入整個生態。

二、網路層的主要攻擊手法

1️⃣ Sybil Attack(女巫攻擊)

概念:攻擊者建立大量假節點,以偽裝成多個獨立身份。
透過控制大量節點,他能影響網路拓樸、流量傳遞或投票結果。

潛在風險:
• 攻擊者壟斷網路資訊傳遞,導致區塊延遲或偽造訊息。
• 在 PoS 系統中,若節點身分與權益掛鉤,可能影響共識權重。

防禦措施:
• 採用 身份驗證機制(如 Stake-based registration)。
• 限制每個節點的連線數與節點註冊速率。
• 使用 隨機鄰居選擇(Random Peer Sampling),避免集中連線。

2️⃣ Eclipse Attack(日蝕攻擊)

概念:攻擊者試圖隔離特定節點,使它僅與惡意節點通訊。
被隔離的節點將無法接收正確的區塊資訊與交易,導致錯誤共識或雙重支付。

運作流程:
1. 攻擊者掌握大量 IP 並成為受害者的主要鄰居。
2. 封鎖其他合法節點的連線。
3. 在隔離狀態下提供偽造的區塊或交易資料。

防禦措施:
• 為節點維護 多樣化連線來源(Geographical diversity)。
• 限制單一 IP 子網能建立的連線數量。
• 使用節點黑名單與定期重啟連線(peer rotation)。

3️⃣ DDoS(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

概念:攻擊者利用大量封包或請求癱瘓節點,使其無法正常同步區塊或參與出塊。

常見手法:
• 傳輸層攻擊(例如 SYN Flood、UDP Flood)
• 應用層攻擊(針對節點 API、RPC 接口、JSON-RPC port)

防禦措施:
• 使用 Rate Limiting(速率限制) 與 防火牆規則(iptables / ufw)。
• 部署 反向代理或 DDoS 防護服務(Cloudflare Spectrum、AWS Shield)。
• 將關鍵節點隱藏在私有網段或使用 VPN。
• 實施 節點高可用架構(Active-Standby / Cluster Failover)。

4️⃣ BGP Hijacking(網路路由劫持)

概念:攻擊者劫持網際網路的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路由,使區塊鏈流量被轉向或攔截。

真實案例:
• 2018 年,有駭客劫持 Amazon Route 53 路由,導致使用者被導向假 MyEtherWallet 網站,約 15 萬美元被竊。

防禦措施:
• 使用 多重 ISP 與路由監控。
• 實施 RPKI(Resource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驗證路由真實性。
• 對節點間通訊採用 TLS 加密 或 VPN 隧道化。

5️⃣ Network Partition(網路分區攻擊)

概念:攻擊者在網路層上切斷區塊鏈節點之間的連線,使鏈被迫分叉。
在分區期間,攻擊者可對不同區塊版本操作,導致「鏈分裂」或交易回滾。

防禦措施:
• 定期監測延遲與同步狀態(如節點 Ping、區塊高度比對)。
• 在多地部署節點以維持冗餘連線。
• 透過共識層檢測異常延遲並啟動分叉恢復機制。

三、節點層的安全挑戰
1. 節點軟體漏洞:
• 不安全的 RPC 介面、開放的 API 或未更新的客戶端(如 Geth、Parity)。
• 攻擊者可利用未授權存取修改設定或竊取金鑰。
2. 節點私鑰洩漏:
• 驗證者節點的簽章金鑰若被竊,攻擊者可偽造交易或操控共識。
• 部分節點使用明文金鑰或不安全的檔案權限設定。
3. 惡意節點滲透(Malicious Peers):
• 攻擊者偽裝成合法節點,傳送惡意交易或封包,影響同步效率或造成資源耗盡。

四、節點安全強化建議
1. 網路層保護
• 將節點服務埠(特別是 JSON-RPC)限制為內部使用。
• 使用防火牆、VPN 或反向代理控管存取。
• 實施入侵偵測(IDS)與流量分析。
2. 身份驗證與權限控制
• 對節點管理介面啟用身份驗證(例如 API key、token)。
• 對節點操作分級權限(觀察節點、出塊節點、管理節點分離)。
3. 節點更新與監控
• 持續更新 Geth、Erigon、Nethermind 等節點軟體版本。
• 建立日誌監控與自動告警(例如交易異常延遲、區塊不同步)。
4. 地理與基礎架構分散化
• 多地部署節點、使用不同雲供應商(避免單一網路依賴)。
• 建立熱備援(Failover)與節點自動恢復機制。
5. 加密與簽章防護
• 節點金鑰儲存在 HSM(硬體安全模組)或安全元件中。
• 對節點間通訊採用端對端加密通道(TLS/VPN)。

五、實務案例簡述
• Bitcoin Core Eclipse 攻擊研究(Heilman et al., 2015)
研究者成功隔離目標節點,使其在 24 小時內與真實網路脫節。
• 以太坊 RPC 攻擊事件(2020)
攻擊者掃描公開的 8545 埠(Geth RPC),未加驗證者遭竊 ETH。
• BGP 劫持事件(MyEtherWallet, 2018)
攻擊者短暫竊取 DNS 流量,導向假網站竊取私鑰。

這些事件都說明:即使區塊鏈協議本身安全,節點與網路層的配置仍是最容易被攻擊的實際入口。

六、結語

節點是鏈的神經系統,而網路層則是血脈。
若節點被操控,整個去中心化的架構就可能失效。真正的區塊鏈安全,必須從「協議」延伸到「節點部署」與「網路治理」。
建立多層保護、持續監測與冗餘連線,是維持鏈上穩定與信任的根本。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