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0

附錄:成功產品與高效能敏捷團隊的科學化改善原則

  • 分享至 

  • xImage
  •  

附錄:成功產品與高效能敏捷團隊的科學化改善原則 -- 節錄自《台灣敏捷行動綱領 2025》

隨著運動科學近年來對傳統運動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球隊和運動員透過科學化的訓練和管理,得以更高效地達成競技目標。我們從這些成功模式中汲取靈感,將這些科學化思維應用於敏捷開發和團隊運作之中。運動科學強調數據驅動的決策、精準的資源管理和持續改進,同樣能幫助我們系統化地提升團隊的效率和產品質量。

一個成功且高效的團隊,並非僅依賴個體的努力,而是來自於一套有系統且高效運作的機制。成功的產品往往源於與高效團隊的協同運作,這些團隊能在正確的時間交付正確的解決方案,滿足客戶需求,並創造持續的價值。


六大核心原則

我們是一群深耕軟體業界的專業工作者,透過深度討論與實踐,總結出構建科學化、高效產品團隊的六大核心原則。我們相信,遵循這些原則和綱領,能夠促進團隊更具效率,並創造更成功的產品:

客戶導向思維

主動理解並預測客戶需求,解決關鍵痛點,提供有價值的產品體驗。

綱領
  • 深入挖掘客戶痛點: 解決關鍵痛點而非表面問題,能帶來更具長期影響的解決方案。
  • 精準掌握客戶需求,進行價值驅動的優先排序: 透過深入研究、數據分析和市場洞見,了解目標客戶的核心需求,並根據其對客戶影響進行合理排序。
  • 反饋驅動的持續優化: 透過不斷收集用戶與團隊的反饋,推動產品迭代與優化,確保產品不斷適應並滿足客戶需求。
指標參考(僅供參考)
  • 業務結果面向:客戶留存率、客戶流失率
  • 客戶滿意度面向:淨推薦分數 (NPS)、客戶投訴率
  • 產品使用面向:功能使用率、使用頻率、客戶體驗到產品核心價值的時間
  • 用戶反饋的積極性:客戶反饋回應率

價值導向

專注於交付高價值的解決方案,並通過數據與成本優化提升產品效益。

綱領
  • 明確的產品目標: 確立具體的產品目標,確保團隊的所有工作與業務需求保持一致,並朝向共同的方向發展。
  • 數據驅動的調整: 透過數據分析和客戶反饋,及時調整策略,確保決策精準並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 專注於高價值的交付與需求管理: 團隊應聚焦於具備商業和客戶價值的需求,避免浪費資源在低優先級項目上,並確保高效交付。
  • 快速迭代與敏捷性: 保持快速迭代,靈活應對變化,確保最大化地交付客戶價值。
  • 成本也是價值的一部分: 優化開發和運營成本,在創造價值的同時提升資源利用率,確保產品效益最大化。
指標參考(僅供參考)
  • 目標面向:想法捨棄率、產品目標達成率 (OKR、North Star Metrics)、價值交付率(Value Delivery Rate)
  • 成本面向:產品成本率
  • 敏捷性:部署頻率

持續交付

專注於小且頻繁的變更,提升交付效率並加速市場回饋。

綱領
  • 擁抱小且頻繁的變更:將工作分解為較小增量,縮短回饋週期,快速適應市場需求,減少風險。
  • 從一開始就構建品質:確保產品從初期便考慮了品質,避免後期出現大量問題。
  • 加強規劃與資源管理,減少浪費:確保團隊的每個努力都能創造出價值,減少項目中途放棄的風險,避免資源浪費。
  • 優化工作流程,快速回應與取得回饋:持續改進流程,確保能夠快速交付並獲得市場與用戶的即時回饋。
指標參考(僅供參考)
  • 速度面向:Lead Time(需求交付週期)、部署頻率、平均修復時間(MTTR)
  • 品質面向:品質缺陷率、部署失敗率、系統穩定度
  • 流程管理面向:中途放棄率

技術卓越

技術卓越是團隊能力的核心,驅動高效運作與持續創新。

綱領
  • 優化工作流程,高效提升產能:透過精簡流程和工具自動化,提升團隊的工作效率與產能。
  • 擁抱小且頻繁的變更:將工作分解為較小增量,縮短回饋週期,提升團隊的靈活性與交付效率。
  • 從一開始就構建品質:確保產品從初期便考慮了品質,避免後期出現大量問題。
  • 優化資源利用,減少浪費:精準分配資源,最大化效益,減少不必要的支出與浪費。
  • 鼓勵實驗與技術探索,促進持續學習: 創造允許實驗、創新和技術探索的文化,推動團隊持續學習和成長,培養長期競爭力。
指標參考(僅供參考)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數據來衡量技術能力,這些數據確實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幫助我們了解團隊的現有能力和潛在的改進方向,但腦力與知識工作者畢竟不同於機器。衡量生產力和技術能力並不像在製造環境中那樣具體和精確,過度關注數據可能會忽略創造力、直覺和彈性的價值。這些無法精確量化的因素,往往是促進創新與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這些指標應該被視為參考工具,而非唯一衡量成功的標準。

  • 產能面向:Capacity(或是能夠代表量能的指標)、吞吐量
  • 速度面向:Lead Time、Cycle Time 、部署頻率
  • 品質面向:測試覆蓋率、缺陷遺漏率、部署失敗率
  • 資源利用面向:產品成本率、Flow Efficiency
  • 創新與學習:專利數量、知識分享次數、創新項目比率

高效溝通

良好的溝通是高效團隊的基石,促進協作與透明化。

綱領
  • 透明性:創造一個開放溝通的文化,讓資訊可以隨時被分享並可供團隊所有成員獲取。
  • 檢視性:建立明確的檢視機制,確保工作和進度不僅能被看到,還能被有效地檢查和反饋,從而幫助團隊保持工作的一致性和透明度。
  • 團隊合作:建立協作式的溝通風格,確保資訊有效共享,責任清晰,團隊成員能無縫合作,共同達成目標。
指標參考(僅供參考)

高效溝通是一個複雜且細緻的團隊運作層面,涉及多個維度。雖然我們可以將其分解為若干指導方向,但應理解,溝通的效果並無絕對明確的衡量標準。量化指標只能部分反映其成果,無法全面捕捉溝通的各個層面。我們還需考慮質性因素,如訊息的清晰度、團隊成員之間的理解深度,以及團隊整體的互動動態。定期進行反饋和觀察,才能全面評估團隊溝通的順暢度及其潛在改善空間。
儘管如此,我們仍建議對以下幾個大方向保持關注:

  • 團隊內是否實現了知識的透明共享?
  • 團隊目標與工作項目是否保持一致?
  • 協作互動或傳遞任務時是否順暢無阻?

幸福與凝聚力

建立幸福且具有凝聚力的團隊環境,為成員提供支持與共同成功的基礎。

綱領
  • 促進團隊共同擁有感: 強調團隊合作和集體目標,確保每位成員對成功有認同感與貢獻感。
  • 強化團隊的社交連結(不局限於工作時間): 透過輕鬆的社交活動和工作以外的聯繫,增強成員間的信任與理解,進而強化團隊精神。
  • 營造有趣的工作環境: 營造積極有趣的工作氛圍,提升成員的幸福感與工作投入。
  • 提供有意義的工作與成長機會: 提供有挑戰性且具意義的工作機會,並促進個人發展,增強成員的成就感和長期動力。
指標參考(僅供參考)

衡量團隊凝聚力與成員幸福感的量化指標充滿挑戰,這些指標只能部分反映情況,無法完全捕捉團隊文化和情感的深度。因此,量化數據應與質性評估相結合,如定期反饋和觀察,以全面了解團隊的凝聚力和幸福感。

  • 團隊凝聚力面向:
    • 團隊獲獎次數
    • 團隊活動參與率
  • 成員幸福感面向:
    • 定期滿意度調查(例如:360度回饋、幸福指數調查)
    • 缺席次數
    • 離職率

以下原則與綱領主要基於軟體行業的背景制定。如您的產業非屬軟體領域,亦可根據實際需求靈活應用。此外,文中所提及的指標僅供參考,具體指標應根據不同產業及產品的特性進行調整。


共同倡議人

  • 劉兆恭 Juggernaut
  • 林書緯 (月湖)
  • 李旻原
  • 李欣龍 Sam
  • 葛仲安 (柳丁)
  • 范育銘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