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大好,最近在整理資訊設備,發現一件事情所以想上來請教看看
拿螢幕來說,早期的液晶螢幕所附的電源是變壓器的,末端接頭為圓頭與LCD相接;而最近幾年的LCD螢幕則為一般的電源線 (電腦主機的那種),想請問早期那樣的設計有何特殊目的 ? 防突波嗎(有看過電源線上有一截原桶狀的東西) ? 還是為了避免輸入的電壓不穩所以才以變壓器的形式供電 (如果是的話,為何現在幾乎都改為普通電源線呢)?
其他資訊設備是否也同上面情況呢 ?
順便在請問一下,採變壓器形式供電,該變壓器的output電壓(V)與電流(A),應該要符合設備所標駐的input電壓與電流,但資訊設備搬來搬去..常會有變壓器遺失的情況,我會先找電流電壓正確的變壓器去補,除非找不到再找電壓相符但電流稍微不一樣的變壓器去補,這樣做除了在電流不足狀況下,變壓器會比較燙..等情況外,是否有其他影響呢 ? 各位又是怎麼做的呢 ?
1.變壓器分離、獨立,有『日後重複可用』的環保優勢,但是因為太不方便了,常常有人搞亂、造成麻煩,同時,廠商也有『產品零件數量減少』的方便.....所以,後來都做再一起咩
....我是反對的,因為這跟我的環保想法牴觸....只是,零件箱裡會一大堆變壓器,交換來交換去
2.只要是4c產品,都有這趨勢,除非機體沒有空間容納變壓零件
3.變壓器(A)、用電產品(B),只要A的輸出電壓>B*110%,就OK
而電流的話,更簡單了,A>=B都可以呀
早期因為技術問題,很多電器設備把電源部分外置,也就是所謂的外接式變壓器,如手機、NB那種,因為精密電器設備對於電源的要求很高,如把電源整合在機身裡面,技術層次會比較高,而體積、散熱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很多設計者就把電源供應的部份丟給變壓器廠去傷腦筋,自己就不用管那一塊了
現在不一樣了,電子元件整合度越來越高,比如,以前PC的I/O很多都要插卡,現在是只要一塊版子基本上就搞定了所有的I/O,還有一些節能的技術發展,因此機器的耗電情況跟著越來越低,加上電源技術也越來越精良,其他則是會站在使用者的方面考量,當然還有成本的考量,把這些條件全部加在一塊,設計方向當然是往整合在設備裡發展,這樣的電源模組,我們叫做OPEN FRAME
對於找不到變壓器的狀況,如前所述,如果機器本身對變壓器要求很高,那就真的得找電壓一模一樣的,電流夠大即可,不然就會產生發燙的情況,其他像標準電壓,如5V、9V、12V等等,一樣是供應電流數夠大即可,還有一點特別注意,有些設備要求的是交流電(AC),接錯變壓器,一不小心就會燒毀變壓器,嚴重的話會燒毀機器本身
其實, 變壓器在所有資訊設備上都有, 只是以不同型式存在而已.
PC上的電源供應器, 基本上, 也變壓器的一種.
LCD螢幕有些會把變壓裝置整合在機體內, 這樣就不用再外接一個變壓器了. 但有些還是沒有, 就會另外再附一個變壓器.
這就像有些廠牌的筆電的變壓器整合在機殼內, 就沒有外接式那麼麻煩.
通常, 這和產品成本有關, 並不是早期技術不好, 所以變壓器要外接, 而是, 如果把變壓器整合在機殼內的成本高出外接式的多很多, 而且, 外接式的話, 可以向其他專門做變壓器的供應商買, 又可以省很多成本.
變壓器做在主機殼內就比較好、比較環保嗎? 不見得, 這要看廠商的研發與製造功力.
會有變壓器的原因是很多電子元件的運作電壓只要0.幾到十幾伏而已, 這和一般市電110伏差很多, 為了要市電電壓轉換成電子零件運作電壓, 需要變壓器. 而且, 還有直流電、交流電的考慮.
所以變壓器的存在, 不單單是穩壓的考慮, 而是電子零組件正常運作的基本要求.
另外, 變壓器的接頭圓圓的那一端, 不同廠商會做成不同口徑大小, 甚至相同口徑大小也有輸出電壓不同, 這不能像北港香爐那樣隨意.
變壓器, 不管是不是外接都有共同的問題: 電力折損, 在變壓的過程中, 一定會導致電力被轉成熱能而流失. 就是說, 使用電腦設備, 並不是每度電都完整的用來驅動電腦, 而是, 可能只有80%真正被用來驅動, 有20%被轉成熱能或其他型式的損耗流失掉了.
而外接變壓器, 如果設備損壞, 不管變壓器是否損壞, 都沒有用了.
電力折損與無用的變壓器, 就成了環保問題.
所以, 今天我們要談環保, 就要要求廠商研發高效率的變壓器, 不要再使用外接式變壓器的設計.
最後, 變壓器不要亂扔了, 設備損壞就一起送去回收, 不然就和搭配的設備一起放好.
廠商的想法可能是
1.Cost Down
2.和怕你插錯變壓器或遺失變壓器
3.和送磁檢的問題吧
省掉一個外殼就Cost Down了
送磁檢一次就好了
不然變壓器和設備都要用各送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