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查到
有使用 RUM(Real user monitoring) 的話,前端每個 request 都會在 header 中帶根據 W3C 標準格式的 traceparent,後端再去取出來使用
若只是後端服務要互傳,可以自訂 trace id,那想請問自定義 TraceID 內容格式有要遵循規範嗎? 是需要遵循 w3c 的格式,還是說可以自已輸入任意的 GUID 值呢?
我有看這篇~ 他後面自定義 trace id 看起來是照著 W3C 的 <trace-id> 規範,但沒有強調是必須這樣,所以我不確定是不是一定要照 W3C 的 <trace-id> 規範來定義
我目前看過的案例都是依照 W3C 規範的, 好像還沒找到沒這樣做的...
倒不是能不能這樣做的問題, 而是至少這樣做了, 可以讓後面接手的人比較容易理解整個格式, 如果他原本就熟悉 W3C 的話, 可以更快接手處理...甚至, 要給其他軟體處理也比較快介接上去.
你自定一個專用格式, 後面交接會比較花時間, 萬一要交給第三方處理, 中間或許還需要再多轉一層, 而且很可能又被後面接手的人認定是一種技術債而翻掉.
我的原則是: 已經有規範就拿人家訂好的規範來用, 不管是不是強制. 這樣可以降低未來累積技術債的負擔.
raytracy
理解~ 謝謝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