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高頻率的福,高傳輸速率的 Li-Fi 讓 Wi-Fi 難以望其項背。
然而,電磁波的頻率越高,傳輸距離相對就越短,因此高頻率對於 Li-Fi 也是致命傷。幸好可見光相較於無線電波更容易反射(牆面反射的可見光最高可達到 70 Mbps 的傳輸速率),訊號死角很容易就能填補。不然也能設置多個 Li-Fi 熱點,有效解決傳輸距離的問題。
可見光的高頻率也成就 Li-Fi 的高安全性,只有室內的終端才能存取 Li-Fi 熱點。或許未來熱點和終端建立連線,也不再需要密碼,畢竟無密碼時代已經來臨了。
其他 Li-Fi 的優勢,諸如低成本、不受無線電波干擾和不用主管機關核准等,就在這裡提及一下就好。
雙向傳輸對於 Li-Fi 確實是難題,因為終端必須保持發射可見光才能對熱點傳輸資料。儘管能調整至人類略微不可見的頻率和波長,但是無法確保能否對應熱點可見光的閃爍頻率,亦容易受到其他光源(如太陽光)干擾。
版本 | 標準 | 最低傳輸速率 | 最高傳輸速率 |
---|---|---|---|
Wi-Fi 6 | 802.11ax | 600 Mbps | 9.6 Gbps |
Wi-Fi 7 | 802.11be | 721 Mbps | 46.1 Gbps |
Li-Fi | 802.11bb | 10 Mbps | 9.6 Gbps |
研究發現 Li-Fi 目前最高可達到 224 Gbps 的傳輸速率,但是實際開發的 Li-Fi 不見得比 Wi-Fi 更快,如果單純從 802.11bb 標準來看,就和 802.11ax 標準差不多快。
既然 Li-Fi 已經被訂定為 IEEE 802.11bb 標準,就一定有其使命。回顧一下至今 Li-Fi 無法普及的原因,不外乎就是終端必須仰賴可見光,只要遮蔽物阻擋可見光的路線,熱點和終端就無法傳輸資料。無線電波也有這個痛點,只要終端位於金屬遮蔽物內,一樣無法傳輸資料。
不過,如果終端能在遮蔽物阻擋可見光的路線時,自動仰賴無線電波傳輸資料,不是就能享受 Li-Fi 的高傳輸速率,同時也能感受 Wi-Fi 的長傳輸距離嗎?
科技加速人們的生活,卻也加速人們對於科技的期望。
就算 Li-Fi 的傳輸速率再高,目前境內的電信業者最高也只支援 2 Gbps 的傳輸速率,可見最新的科技對於發表當時可能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有時放慢腳步看待科技不是壞事,除非誰有能力負擔享受 Li-Fi 的代價:)
wifi 使用射頻無線電,使用的頻率,規格已制定到 2.4GHz,5GHz,6GHz,60GHz。雖然目前的產品只使用2.4GHz與5GHz,其中2.4GHz會跟微波爐衝突到?至於金屬遮蔽物,那已經算是電磁屏障了,一般的建築物不會做到這種程度。
可見光的高頻率也成就 Li-Fi 的高安全性,只有室內的終端才能存取 Li-Fi 熱點。或許未來熱點和終端建立連線,也不再需要密碼,畢竟無密碼時代已經來臨了。
不覺得,以後勢必會有LiFi轉Wifi的產品,沒認證機制一樣會出問題。
無密碼用於身分驗證確實可行。倒不是說熱點都能無條件和位於光照範圍的終端建立連線,而是採用方便的身分驗證方式(如 WPS 按鈕),避免傳統密碼的潛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