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幾篇文章,針對程式碼的閱讀性,提到命名規則、註解,重構,接著讓我們簡單快速的回顧一下,持續優化碼內涵的概念與做法。
持續優化碼的第一步,就是自我要求程式碼具有可有高閱讀性。
這件事,一開始一定是困難的。因為這己經跟你原本的工作習慣有所差異。至少要花上三個月左右來磨合,工作上才會比較順手。
當我們現在撰寫新的功能時,不管是在宣告變數、函數名稱、類別名稱等等,都需要事先設想它的功能用途。然後,取一個符合該功能用途的名稱。
如果今天是要修改前人遺留下的程式時,假若程式本身的閱讀性不佳。只要針對要修改部份的程式區段,進行最基本的重構—改名,讓經手過的程式,變成具有閱讀性的好程式碼。不管是要持續負責維護的自己,還是未來接手的同事,都是好事。
筆者認為,寫程式就像是打造一件藝術品,一定要經過不斷的雕琢後,才能散發出他內在的光芒。
沒有人可以一開始就寫出完美而美麗的程式碼,一定是在開發過程中,不斷的重構,才能慢慢的產生高閱讀性、高維護性、高修改性的程式碼。
很多人之所以不重構,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擔心在執行軟體功能的優化或重構時,會將功能改壞,造成多做多錯、不做不錯。
要有效的執行單元測試的前提,程式的開發的方法,需符合 DI/IoC 、低耦合的原則。
很多工程師,為了快速達到開發的目標,可能會將相同的程式碼 Copy/Paste 到多個地方。但是,萬一這個部份的程式碼要修改,很容易發生…以為全部的程式碼都有改到,結果偏偏漏改一個地方。
因為筆者開發用的程式語言,都有支援物件導向。所以善用物件導向的特性,可以讓程式具有高維護性與高修改性。
以筆者開發的習慣,基本上有幾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