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本來是沒想到要寫這篇的,畢竟平常生活跟工作已經夠忙碌QQ
由於目前主要研究的是 HL7 FHIR 新型醫學資訊交換標準,剛好看到這兩年大家報名鐵人賽的主題裡面,醫學資訊的東西也比較少,於是就拿這個來當主題了。
比起正式的教學文章,這篇比較像是針對自己過去的演講/簡報中的內容進行整理,讓有興趣的初學者能透過這一個系統性的教學來認識 FHIR 這個新標準,並且快速投入實作應用。
因應國際健康資訊交換第七層協定協會(HL7® International)之規定,本教育訓練大綱文件提及的「FHIR®」、「FHIR 標準」、「帶有火焰標示的 HL7 FHIR Logo」是 HL7 的註冊商標,並經由 HL7 許可授權使用。
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快捷式醫療服務互操作資源)是由國際健康資訊交換第七層協定協會(HL7® International)發布的新型的醫學資訊交換標準,主要專注在醫學資訊領域的相關資料交換,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於歐美國家。FHIR 奠基於 HL7 v2、HL7 v3 標準,並相容過去 30 年來幾乎所有主要的相關標準,當中也包括我國現行 EEC EMR 電子病歷交換標準,及其參考的 CDA R2 標準。
FHIR 主要將整個醫療流程/體系中會接觸到的所有資料標準化為單一資料結構,採模組化設計,並透過資訊業界主流的 REST API 作為標準化的 Web API 介面供其他系統與其整合。與傳統的系統開發相比,開發人員可直接將 FHIR 視為一個健康領域的儲存資料庫(Repository)及實作框架,並省去前面做資料庫規劃、制定資料欄位與格式等繁瑣的底層作業。此外,FHIR 還提供了 Extension 欄位讓使用者放自定義的資料,是一個高度整合卻又十分具有彈性的標準。
FHIR 主要描述以下幾件事情:
1. 如何交換資料?(Foundation Module)
2. 如何使用術語?(Terminology Module)
3. 如何保護資料?(Security and Privacy Module)
4. 何時交換資料?(Workflow Module)
5. 要交換哪些資料?
上述五大重點,使 FHIR 標準能以清晰且嚴謹的架構,來描述醫學領域的所有資訊。
以臺灣電子病歷交換中心的電子病歷標準與其參考的 CDA R2 標準對比,台灣現行的電子病歷是由 108 個單張構成,自 2008 年根據 CDA R2 標準制定並使用到現在(你沒聽錯,就是整整 13 年)。過去 CDA R2 只支援 XML 格式,而 FHIR 則是同時支援 FHIR、JSON、Turtle 等格式,彈性較高。此外,FHIR 也支援存放臨床及非臨床資料,並支援跨平台、跨裝置資料互通,讓手機、平板、電腦、醫療儀器及 IoMT 醫療物聯網設備等行動裝置都能透過 FHIR 標準進行資料交換,FHIR 標準正是解決過去醫療單位間,跨系統、跨裝置、跨平台資料交換共通性問題的最佳選擇。
今年 5 月初衛福部資訊處也宣布,未來電子病歷將採用 FHIR 作為交換標準。(醫療IT將有兩大變革!衛福部宣布電子病歷交換中心要改為FHIR架構,還要送草案讓電子病歷上雲)
然而,由於 FHIR 在臺灣的普及度仍然還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加上目前 FHIR 的相關文獻、教學都是英文的居多,繁體中文的教學相對比較稀少,為了促進 FHIR 標準在臺灣的發展,我決定寫這篇系列文來推坑大家XD 日後也可能將這篇系列文納入成為標準化的系列教材,具體規劃如下:
由於 FHIR 的內容真的很多,建議讀者們至少具備以下背景知識,將能更容易理解往後的內容:
本系列文章會使用到的工具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