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1 iThome 鐵人賽

DAY 5
0
自我挑戰組

30天淺談機器學習系列 第 5

Day5:類神經網路架構

  類神經網路的概念,與神經系統有關,最初由David Hunter Hubel以及Torsten N. Wiesel發現,他們將貓麻醉了之後,插入了鎢絲微電擊進初級視皮層,然後在貓的前方放置能投射出光影的布幕,時不時改變光線的角度,進而發現在不同狀況下所激發的神經元會不同,甚至有些只對部分的圖像有反應。因此就以這個為概念,創造出類神經網路。
  其中有經過多次的變革,而造就目前最新的類神經網路架構,一般來說會有輸入層(Input Layer)、隱藏層(Hidden Layer)、輸出層(Output Layer),輸入層和輸出層是可以被操作的,但是隱藏層就如同其名,使用者沒辦法修改,或對其調參數,只能靠機器經過一次次不斷訓練,修改成功。
  下圖是類神經網路架構示意圖,通常輸入層和輸出層只會有一組,但隱藏層可以有很多組。此外,輸入層和隱藏層每組不一定是3或2之類的,可以有很多個,就看設計者在不斷測試之後,覺得哪個狀態下效果最好,就用該設計。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10915/20140722j7cE7Alsqz.png
  另外對於每層會有不同的權重,就像前面例子所提到的,每個狀況激發的神經元狀態不同,甚至在特殊條件下才會有反應,因此要設定權重,表達這神經元影響此判斷上的狀況。接著看下圖,這是當所有輸入的資料乘上權重之後進行加總,再加上偏差,傳入下一層中的一個神經元,直到每組中的每個神經元都計算完畢,會輸出結果至輸出層。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10915/20140722RqimNDnwkq.png.
  最後,權重和偏差不太一樣,權重比較是針對神經元影響的幅度,而偏差是用來做最後的矯正,畢竟計算下來可能會與真實情況稍微有點落差,因此就可以用偏差來做調整。


上一篇
Day4:梯度下降法(Gradient descent)
下一篇
Day6:最鄰近點規則(k-Nearest Neighbor,KNN
系列文
30天淺談機器學習13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