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1 iThome 鐵人賽

DAY 18
1
IT管理

邁向Tech Leader的成長之路系列 第 18

17. 當mentor比你想像的重要多

  • 分享至 

  • xImage
  •  

Yes

前言

這篇文章覺得很適合給要當mentor的人,在你當之前應該要先聽過這篇演講,然後反思一下你想對mentorship的期待是什麼,再開始帶人。

另外我覺得也很適合給團隊的領導者,無論公司的文化為何,你都可以嘗試去建立友善的學習的文化。雖然這部份的傳道者不會是你,而是你團隊中的資深成員們,但你要先制定好團隊的策略,樹立模範大家才有辦法遵循。

整篇演講有寫成文章放在slack的Engineer blog上,懶得看影片的人可以直接參考How Slack Supports Junior Engineers

演講總結

整篇演講比較是由她的故事來帶出她覺得理想的mentorship應該做到哪些事情,而公司的文化又如何影響或幫助這些行為。(也順便宣傳一下Slack好的公司文化XD)

背景

講者講述她自己並不是CS(Computer Science)畢業的學生,所以當進入科技業界的時候其實是非常恐慌,總是會有些可怕的鄉野傳說,讓她覺得自己的能力很不足(Imposter)。

雖然許多公司都會承諾他們有好的mentorship會幫助新人成長,但是能做的好的真的是少之又少。也因此她在演講中想回答的其實就是兩個問題:

  1. 怎樣算是個好的Mentorship?
  2. Slack是什麼樣的文化讓她覺得supportive?

為何mentorship不是只是單純教人東西?

因為講者希望大家建立的是一個富含同理心尊重他人、與幫助他人成長的文化。而這也是Slack讓她感受到驚艷的地方,因為她以前從來沒想過mentorship可以做到這麼多事情與如此的重要。

基於她自己個人的經驗,她知道很多職場新人都會有「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mdrone)」,害怕自己其實能力很不足(特別是在試用期之內的人們)。而這個時候給予支持,告訴他們無需恐懼是非常重要的。讓他們感受到這是個可以安全學習的環境,專心聚焦在學習本身上面,而不用擔心會被責備或被罵或自我懷疑,才能夠真正培養的出好人才,與激發大家的潛力。

所以其實mentorship不只是你問我答的關係這麼簡單,而更是一段需要認真建立的關係

如何建立一段好的mentorship?

在開始這段關係之前,你必須要先自問自己一些問題:

  1. 你喜歡的溝通方式是什麼?
  2. 這段mentorship的關係對你來說意義為何?
  3. 你想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你在當mentor的一年內想獲得什麼樣的成長?
  4. 你對你的mentee有什麼樣期待?

而與你的mentee之間則必須先溝通好,彼此對事物的期待與合作模式:

  1. 理解彼此最佳的溝通方式為何。(可以是直接間接,或者說要問問題必須要先想過等等程序上的。)
  2. 自己的mentor方式是什麼?而mentee期待的學習方式又是什麼?(是手把手教?還是丟問題讓mentee自己思考?)
  3. 要達成共識對於成功的junior的想像。
  4. mentee認為的強項與弱項在哪裡,並一起擬定討論的計畫。
  5. 理解mentee一季半年一年想達成的目標。

而後可以借助以下方式去達成目標:

  1. 定期的例會(可能每天或每週)去追蹤目標達成進度。
  2. 在code review的過程去做好mentoring。例如總是教導他們什麼是best practice;或當給建議的時候要確定是可以幫助他們成長的,而不是只是一位的想他們把code改成你想要的樣子;也可以鼓勵他們盡量的深入理解某個library或function等等。(原演講提供了一些實際的範例,有興趣者可以自己點此處來看。)

她也另外提及了Slack做的她覺得對提倡所謂學習文化有幫助的事。

  1. 例如建立個人成長至上的文化。例如提供補助給個人學習,或者主動舉辦許多非技術的sharing等等。
  2. 例如建立一些資深工程師的office hour。
  3. 將謙卑的文化放置到招聘過程當中。

什麼是學習文化(Culture of learning)?

(原文A culture of Learning,其實寫的超難懂)講者提到了一個重點是說:大家往往會把學習文化(culture of learning)與學術文化(culture of academia)搞混。在學術文化中,最重要的是找到真相,給出最正確或最好的答案,因而形成一種智力至上的文化。但業界卻不是這樣,如果過度推崇這種智商至上的文化,不是top的人都會被認為或自認為能力不夠好,而這會大大打擊到團隊與個人的士氣。

而糟糕的是當代科技業其實都充滿著高學歷的菁英份子,而這些菁英份子在校期間也早已被學術文化耳濡目染,所以很容易就會把學術文化套用到職場上,因而造成冒牌者症候群的大量傳播。

講者在Slack工作學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意思是你的能力資質與成就,是來自於努力不懈而非單純你的天賦。她相信每個人都是有潛力可以成長,而非被你的天賦所限制著的。

個人心得

這篇演講給出了我蠻多思考,我覺得超棒。雖然演講的內容超級的不流暢XD,各種違和。但我把吐槽留到最後,先講講我對她講的東西的反思。

關於菁英文化

我覺得她的故事其實可以跟現在世界上很多人取得共鳴。現在已經是一個大工程師時代,大家都在當工程師,轉領域跳到工程師的人真的是逐年倍增,而我相信至少87%的人都會多多少少有這樣的冒牌者症候群的想法:「我不是CS出生的,是不是能力很差」,「我半路出家,怎麼比得上你們這些原本的CS人」。其實也不完全要是轉領域的人,很多CS畢業的人也有這樣的冒牌者症候群。

很多時候我在寫我的經驗的時候,雖然我會嘗試去同理,但畢竟我還算是工程師界的既得利益者,或者原文中所說的菁英。所以我自認為其實自己的很多經驗,其實是蠻無法變成能讓別人效法的好故事的。

而這篇文章倒是深深的提醒了我這個點。或許我在蠻多地方都算是個自負的人,所以我看人的標準也都一直蠻高,但這部份的高可能就如講者來說是「學術文化」上的高,而在業界或許根本不該以這種方式去看待每個人。我覺得身為一個leader蠻需要意識到這件事情,因為或許很多你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本不該是理所當然;你覺得人家玻璃心,是沒意識到自己的成長是多麼的幸運。這也是為什麼同理心在leader這個角色上是如此的重要。

關於Mentorship對mentor的重要性

我完完全全同意與理解mentorship的重要性,但我在此不討論對於junior的感受與影響,原文已經討論很多,我想多講一些關於mentor自己對於mentorship的期待這件事。

我覺得大部分的人當老闆跟你說要請你當mentor的時候,你想的基本上都是「要如何當一個好的mentor」:可能要能夠回答問題,能夠幫助他解決問題,等等。但我覺得還有一個更更更重要的議題大家卻都會忽略的是:「你想從mentorship中獲得什麼與達成什麼。」我想大部分的mentor可能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這個問題會如此的重要,因為你的動機定義了你要花多少心力在這件事情上,還有你做事情的方式是什麼。

很多新手mentor都會遇到的問題是「我到底該不該直接跟mentee講答案?」一方面覺得講答案是最快也最省力的方式,但另一方面又覺得應該要讓他自己思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我以前也對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但如果你現在問我的話我會反問mentor,自己對於這段關係想獲得的東西是什麼?如果對你來說mentor只是回答問題的人,那直接講答案也是可以。但如果你想從中學習「教人」的技能,或練習溝通的技能,那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練習與拿捏要提供多少線索給mentee。退一步來說,這也是一個機會讓你反思哪些是「他可以想出來的知識」哪些是「他想破頭也想不出來的東西」(例如規範或歷史因素等等)。

我自己覺得mentorship之所以是一個成為senior重要的磨練場所就在於mentorship其實就是縮小版的leadership,所以當你越來越資深的時候,你所應該具備的那些非技術的能力,都可以從mentorship中開始磨練。當然這個也是mentor自己可以定義的。你想要什麼樣的未來,其實就源自於你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

關於成長型思維

我自己其實也認真想過這件事情,但並不完全認同成長型思維XD,我其實是部分贊同定型思維(Fixed mindeset)的,也就是我還是非常相信天賦這件事情。我覺得很多時候能力或資質這件事真的不能勉強。白話一點就是「就是有人天生比你聰明」,是你在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的境界。

但這並不代表我覺得你就該限制你的能力。我覺得比起相信自己某個能力有無窮的潛力,更多的是應該找出自己的定位在哪裡,去理解自己哪些是做得到哪些是做不到的。因為聰明人有只有聰明人可以做的事情,你也有只有你能做的事情,大家互相合作才有辦法創造更多價值,是缺一不可的。

整體來說,我相信成長型思維,也相信「I can expert anything I put effort on」。但我不認同所有人應該要套用同一套標準,這也是現在社會上大家常常誤用的地方(例如升學主義)。

不重要的個人吐槽(純屬個人心得分享,無須認真看待)

雖然不是很重要,但我還是想吐槽一下這篇演講的架構。因為我其實蠻喜歡這篇演講,但實在是講的太亂了,而她呈現的方式有蠻多改進空間XD。下面講講我覺得很難懂與很難整理重點的幾個原因:

  1. 她的outline與內容架構好像沒有很match?整篇想回答的問題有點發散。
  2. 她的觀眾群其實沒有很明確,到底是要給mentor看的還是給junior看的?
  3. 即使兩個都是聽眾也ok,但文章中條列出來的選項,主詞一下是mentor一下是mentee,看起來有點痛苦XD。
  4. 論述的方式蠻由下而上,而且每個點的抽象沒有抽象很好,所以我自己是蠻難抓到重點。

我會注意到演講結構一方面也是從day 1至今聽了二十幾場演講了,易懂難懂對我來說差異蠻大。我自己也不是很會演講的人,所以想整理一下我覺得好跟不好的演講對我來說大概會差在哪裡。


上一篇
16. 從Code review體現公司文化
下一篇
18. 訂OKRs新手常見錯誤
系列文
邁向Tech Leader的成長之路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