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節中,介紹定作業系統的時區、時間以及NTP伺服器,本章節中,要講述簡單的網路模型的概念,網路介面之組成。
在一般計算機網路的概念中,是以OSI網路為主,並分成有七層,而TCP/IP網路模型底下則簡化分成四層,相關的網路模型圖如下所示:
以TCP/IP這四層之簡易概述其作用與功能如下:
每一個網路介面都擁有自己的名稱,這個名稱可以自己設定並供識別,網路介面卡其實就是常聽到的網路卡,相關的網路介面卡名稱如下:
IPv4指的是第四版的網路定址協定,長度大小有32位元,通常有四個區段,每個區段以「.」隔開,每個區段之大小有8位元,分別是從0到255,並將這些以10進為表示的數字轉換成2進位之後,就可以知道每個網段可以有多少台主機,意思就是被分到的網段有多少了。
相關的範例如下:
假設有一個IP位址為:172.17.5.3,子網路遮罩(Netmask)為:255.255.0.0,則分別將上述這兩個位址轉成2進位,即:
10101100.00010001.00000101.00000011
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00
代表Network prefix是16,因此位址可以表示成:172.17.5.3/16。則有255的地方表示已經佔掉,因此此網段之位址起始為:172.17.0.0。
下面IP位址範例可以來描述class A到C的網段,而每個網段則表示分別可以有多台主機或裝置:
一台主機在啟動的時候,在預設會自動的連線到DHCP伺服器,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自動地取得一個動態的IP位址,在廣域網路上,配發IP位址IANA(網際網路分配)數字之公用IP(Public IP)位址,配發的IP位址方式由ISP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
IP定址協定第6版的出現,是因為IPv4已經快不夠用了,IPv4最多只有2的32次方的數字,IPv6最多只有2的128次方的數字,相差了2的96次方倍數,而慢慢的主機也開始有支援IPv6了,筆者建議可以同時去設定IPv4與IPv6,這樣萬一沒有支援IPv6的話,還有IPv4可以支援。IPv6位址是以16進位制來表示,有幾種規則表示的方式如下:
若有一個IPv6之位址為:2001:db8:0:1::1/64
,則可以解釋成:2001:db8:0:1::1為網路部分為占了48長度,後面有0000:0000:0000:0001
之介面interface ID,代表有16個位址給本地端的子網段使用。
以下列出幾個常見的IPv6位址與網路:
::1/128
:這指的是localhost,即本地端主機,也等價於127.0.0.1/8
。::
:這指的是沒有指定的特定位址,等價於:0.0.0.0
,只要設定成此位址,意思就是任何設定到此台主機的IP位址皆可以連線。::/0
,為預設的路由位址,可以等價於:0.0.0.0/0
。2000::/3
,為廣域的單播位址。fd00::/8
,獨特的本地端位址,等價於虛擬IP位址的意思。fe80::/10
,為連結本地端的位址。f00::/8
,為多播位址,指的是可以進行多點傳播。當DNS網域對應名稱的解析服務還沒有出現的時候,Linux作業系統在尋找主機都會去看/etc/hosts
之檔案,這在封閉式網路仍然有用,所以可以透過每隔一段時間去更新這個主機資訊檔案來代替域名解析的功能,後來有了DNS server之後,就到/etc/resolv.conf
檔案設定好DNS位址,就可以進行域名查找解析並找出IP位址的動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