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產管理中前置時間可說是尋找改善方法的契機點
而「前置時間」又與「庫存」息息相關
生管=>當前置時間高,則代表庫存不足
前置時間 = 滯留時間 + 移動時間 + 作業時間
滯留時間:等待執行時間,如:需求討論期間所等待的時間
移動時間:產品前後移動所產生時間,如:資訊傳達產生時間
作業時間:產品製造所需時間,如:工程師編寫程式碼所需工時
而庫存在資訊產業裡應該可以理解為「系統架構設計」、「專業技術人才」、「教育訓練制度」...等的程度
資訊產業=>前置時間高,則可能是系統架構設計有缺陷、專業技術人才缺乏(junior&senior的比率差異過大)、教育訓練制度有問題
再經由滯留時間、移動時間、作業時間去探討
「滯留時間」高,即需求和設計階段時間太多:
◆ 客戶需求不斷變動,通常這類問題應該是要在合約簽屬前就要有部分規範,或針對客戶需求變動了解後給出一個影響開發團隊較小的方案。
◆ 客戶需求變動影響到系統設計架構
「移動時間」高,即雙方在資訊傳達上有不同認知但都認為雙方共識一樣(如同人生三大錯覺:“手機震動、有人敲門、ta喜歡我”):
◆ 透過工具或既有系統去確認雙方所談的事情是在同一條線上,如UI設計就可以使用Figma
「作業時間」高,即工程師在編碼所花時間:
◆ 系統架構設計有問題,有可能是舊的設計造成新的設計不好實作,亦可能是設計本身有問題
◆ 團隊senior太少,導致junior有問題需要花更多時間確認,沒有教導也很難使junior->senior
◆ 教育訓練制度,編碼規則沒有統一、常見問題SOP資料建置...
一開始看到敏捷開發敘述,直覺就是類似組織扁平化效果,去降低需求設計與開發的時間
但實際了解SOLID設計原則,才明白敏捷開發只要是要降低專案風險而不是講求快速
所以也不是每個專案的開發初期都適用敏捷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