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或日常溝通時,是否覺得對方廢話很多?或是自己言不及意?
沒關係,就算是韓國最受歡迎的國民主持人劉在錫,也有驚覺自己廢話太多的一天。
韓綜《玩什麼好呢?》請劉在錫和 Haha幫自己預錄好的影片節目,打出完整的逐字稿,以供影片剪輯人員參考。在打逐字稿的時候,劉在石才覺察自己的說話方式:
這種類似逐字稿的活動,之前在 Titansoft 我們有玩過。先請一位同事說一段自己的人生經驗,然後我們用 ORID 表達方法來解剖這段故事中,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情緒、哪些是個人想法、哪些是行動。
下面,我節錄一段 TWICE Momo 寫給粉絲(暱稱為 ONCE)的手寫信內容,來拆解 ORID:
對我來說,我根本不覺得那是在工作,我只是想與 ONCE 更親近而已。我很喜歡那樣做(拍影片),也是因為當我看到 ONCE 喜歡它們時我會感到很高興。甚至我開了 7 個小時的直播,連 ONCE 也感到疲倦的時候,我也感到非常的熱愛。
透過 ORID 表達方法拆解,可以明確看到 Momo 的心情和動機。而受過訓練後,這也變成我和同事及家人聊天時,會關注的面向。
當我發現對方的情緒很滿,我會先關心他的感受。
當我發現對方一直表達個人想法,那我會多問事實,了解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
但出發點要依據我和對方的談話目的,特別是當我需要協調團隊成員的衝突,或是需要和主管協商時,才會特別使用 ORID。絕大部分的時間,其實我只需要單純地關心和聆聽就好。因為溝通的最基礎,是先聽對方說了什麼。
ORID 溝通法除了可以拆解別人的話語,也可以用來建構自己的表達內容。
首先,想想自己在不同情境的身分,想達到什麼樣的溝通目的?
如果正在面試一份工作,要多說一點事實 (Objective),因為對方想了解的是實際經歷,而不是聽充滿情緒的故事。
和女朋友聊天,是一個不太需要邏輯思辨的過程。這種情境可以多交流一點感受 (Reflective),就像電影阿凡達的 I See You。
聽眾之所以花時間坐在檯下,是為了新收新知、了解不同觀點。這種情境可以多表達個人想法 (Interpretive)。
我曾經聽同事說過這句名言:「會議就是用來分配 Actions 的」。在會議最後,要確認自己認領的任務、也要確認其他人的行動 (Decisional)。這樣用來開會的生命才不會白白浪費。
最後,附上我今天出門前,在家裡日曆看到的這句話:「溝通與多言,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