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談技術,談點想法。把我對整理與累積的想法,用自己的話詮釋看看。
一直以來我對於寫得一手好筆記是非常嚮往的,尤其是多彩繽紛、字跡工整的筆記,這是一個手殘且沒有什麼耐心的我,在心中常會冒出來的白日夢泡泡。
縱然沒辦法寫得一手好筆記,但是注重生產力的我,還是聚焦在筆記的本質吧。大約是從疫情開始、長期居家工作後。身為一個每天都在線上開會的角色,且相對來說金魚腦的我,如何讓我能夠記住開會的對話,穿針引線、照顧每一位參與者,是擔任對話引導師的我,非常需要的能力。
當時買了幾本,開始會把會議中的對話或關鍵字紀錄在紙上,反正在線上開會,寫字也很方便。所以當時累積了大量的手寫記錄,裡面有各種零散的資訊。或許會議當下他能幫助我去回顧對話,但是會議後,卻不知道怎麼保留其價值,讓他是可以再被利用的。
我想,不只這個情境,其實從求學開始,到出社會後的各種學習、活動,何嘗不是寫了一張又一張的筆記,頭幾天可能還會看,但最後都淪為 L 夾裡一起養灰塵的夥伴,我想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痛。尤其是發現就算做了筆記,發現自己還是沒學會、還是忘記、還是不熟悉,那種沮喪與挫折,是對學習路上的一種打擊。
就像是讀書,就算我螢光註記了千百次,腦海裡也常就是一片空白,宛如那些畫線就是個心理安慰。事實上,還真是心理安慰。
這些學習上的困惑,卻在今年因緣際會接觸到了卡片盒筆記法後,有所改變,開啟了我新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