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主要講到保存原始資料,以及互相連結的部分,今天繼續著墨知識的演進吧!
在有這些資料,並且以紙卡或是標記或者是任何形式寫成一則則筆記後,接著就是把它們謄寫進去我的 Obsidian。可能是建立一則新的筆記,或是在加入在舊有的筆記中,並且新增一筆參考資料。
或是我先建立一則以那本書、文件或影片為名的筆記,通常會使用 《...》
刮起來 (e.g. 《與成功有約: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
,在裡面將紙卡都用簡短的文字敘述後,再透過 [[]]
包覆,藉此建立新的筆記。
在對話的部分,我也有以 @
開頭的筆記趣建立人相關的筆記,例如 [[@Kent Back]],然後對話可能會直接紀錄在那個人的筆記裡,或是另外建立一個筆記但是 mention 那個人。
在建立筆記的過程中,最讓人頭痛的我想還是莫過於整理吧!但我會認為這也是一種沈澱。我所有建立的筆記都會先自動放置在 Inbox 資料夾中,我會在一段時間後,通常是每週結束或開始前,將這些處於 Inbox 的筆記歸檔,在歸檔的過程中也會重新檢視與編輯,也進一步檢視與其他筆記的連結,讓這個知識網更加擴大與多元。
我的歸檔方式是用前面所介紹的 PARA 分類架構,並多一個 Cards 作為一些人、事、書的放置處。所以大致會是下面這樣的目錄結構:
> _Assets
> 1. Bullet 子彈筆記
> 2. MOC
> 3. Inbox
> 4. Projects
> 5. Areas
> 6. Resources
V 7. Cards
> 1. Articles 文章
> 2. Leterature 書籍、作品
> 3. Sentences 語錄
> 4. People 人物卡
> 5. Stories 案例與故事
> 9. Archived
所以知識演進大致是這樣的:
Blog 文章與筆記我想都會發生在第五階段,我會將寫文章要用的筆記在經過潤飾、編修後發佈到網站的筆記系統中,在寫成文章發佈到 Blog 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