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3 iThome 鐵人賽

DAY 3
0
Web 3

零基礎學習區塊鏈系列 第 3

Day 3區塊鏈的起源與加密貨幣

  • 分享至 

  • xImage
  •  

3.1區塊鏈的誕生標示-比特幣

3.1.1起源

我們通常將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比特幣的發明」看作是區塊鏈誕生的標示,但其實早在17年前的1991年,斯圖爾特・哈伯(Stuart Haber)和W.史考特・斯托內塔(W.Scott Stornetta)就已提出了區塊鏈的前身,他們將一系列的區塊鏈結起來,最終保證了電子文件時間戳記的不可竄改性,並在一年後升級了這個理念,加入Merkle雜湊樹,用以大幅提升系統效率,使得一個區塊得以放入一組文件。

而現在眾人所共識的區塊鏈的誕生標示-比特幣,則是起源於在2008年10月31日,由一名叫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使用者在密碼學郵件群組所發布一篇名叫《比特幣: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論文中詳細介紹了如何使用點對點加密技術來創立電子交易系統,以及說明了這項系統是如何在不依賴第三方背書的環境下運行,而文中的「比特幣」是使用一組連結在一起的資料區塊來儲存轉帳資訊,而這項資料的存放技術即為我們熟知的區塊鏈。由於區塊鏈誕生後,維持長時間只有比特幣一項應用,以至於早期人們都將比特幣與區塊鏈劃上等號,但隨著區塊鏈的蓬勃發展,其特性已被應用到醫療、法律、金融...許多領域。

3.1.2比特幣

比特幣使用的是區塊鏈中的公鏈技術,儲存了每一筆比特幣的交易紀錄,可以視作一個公開式帳本,參與到比特幣網路中的每個節點都可以儲存比特幣帳本的一份獨立拷貝,再透過廣播份散給其他節點。在比特幣中,轉帳紀錄並非即時同步,而是每間隔十分鐘比特幣帳本的一份獨立拷貝,再透過廣播份散給其他節點。在比特幣中,轉帳紀錄並非即時同步,而是每間隔十分鐘包進一組區塊。


上一篇
Day 2什麼是區塊鏈?
下一篇
Day 4加密貨幣
系列文
零基礎學習區塊鏈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