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現在是我的信件簽名檔。
2015 年炬識成立的時候以大數據為主題,當時我在業界已經累積十幾年的經驗,而且選擇我熟悉的金融業作為主要目標客戶群。我預期即使在技術面會有很多要挑戰,專案經驗上也應該是駕輕就熟。結果我錯了,錯得離譜。
我們依據之前做 IT 專案的流程與經驗就這麼做了幾年,不是很順利,我就持續強化專案流程與各項標準,結果團隊的痛苦指數不減反增。在梳理與分析累積數年的專案經驗後,我最後發現
「資料專案」與「IT 專案」是不同型態的專案。
只是客戶起專案的時候,經常會合併「資料專案」與「IT 專案」一起執行,造成了錯覺。包含當年的我在內,都以為「資料專案」是「IT 專案」的一種類型。
其實,2018 年左右國外開始提出 Data Scientist Team Leader 職稱為 Product Manager 時,已經提示了差異。資料專案在團隊組成、專案流程與交付項目上,都與 IT 專案有不同之處。
圖片來源:筆者於 2019 年根據國外文獻自行繪製。
近幾年資料團隊架構的討論,為了應對 Domain 間的隔閡,開始出現非傳統階層式架構。
圖片來源:https://mikkeldengsoe.substack.com/p/data-team-structure-embedded-or-centralised
我們在 IT 專案應依據專案範疇明確或不明確,應選擇不同的專案方法,才能提高專案成功率。但是,資料專案幾乎不存在選擇 waterfall 的機會。因為資料專案是開發「資料產品」以提純「資料價值」,尤其是當專案範圍還包含對接資料使用者時,初期目標經常是不明確的。例如:
圖片來源:https://www.verticalmotion.ca/how-agile-keeps-projects-on-track-on-time-on-budget/
資料專案在本質上更靠近產品研發,需要引用敏捷方法與各種 Ops。
幾年前讓我們團隊最痛苦的地方,莫過於專案時程,所有客戶都認為程式開發完畢,驗證完成程式本身,專案就應該差不多要尾聲了,結果反而是混亂的開始。
圖片來源:筆者自行繪製。
IT 專案的資料只需要少量拿來測試,把資料專案當作 IT 專案,會導致工作項目短少,例如:
我想請所有資料領域的夥伴們,一起大聲疾呼!資料專案非 IT 專案!
Do the right thing,Do the thing right!
[追申]
就在寫這篇文章時,政府發布《資訊服務採購作業指引》,想解決過去資服採購常發生機關與業者彼此需求認知不同、費用不足及爭議處理欠缺專業等紛爭,讓政府與業者轉變為合作夥伴,立意甚佳。這次修正看來是著眼於總價合約,釐清甲乙方的各自義務。希望政府能注意到價值取向的資服專案,需引用敏捷方法時不應該走總價合約,應改用工料合約,兼顧效率與成本控制。
400億政府資訊服務採購變革關鍵,新版資服採購作業指引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