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Code Review的時候會被問很多,例如:UTF-8、網址的構成、CDN和NPM引入的差異、預處理器、編譯器....等等,開始會好奇寫出來的這段程式碼的前世今生了,電腦是如何被發明的? 對於資料型態的各種轉來轉去,還有高階語言、轉譯編譯、機器語言之間的關係?如果資訊有個樣子,會是什麼樣子呢?為何寫這一段符號,可以讓電腦做事情?
帶著這一連串的疑問,在找尋素材的過程中,在圖書館一角發現了《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在電子書庫找到《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意外發現好看的電腦科學影集!在這裡簡單的分享給大家,有興趣可以前往探索,不然要寫這個主題可能,N百天都不夠~QAQ~
在閱讀《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本書後,有感於資訊的傳遞就是編碼與解碼的過程。而本書的主軸在於描述資訊如何被傳遞,並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位元為基本單位,『萬物源於位元』,閱讀過程,好像在看小說傳記,文筆流暢,內容是如此具有深度而發人省思,翻到最後,將近百頁的參考資料來源與註譯,還有譯名對照,可見作者這七年的用心與譯者的功力。
光子、電子或其他粒子交互作用時,到底在做什麼?很簡單:交換位元、傳遞量子狀態、處理資訊。物理定律就是演算法。所有的星辰、所有沈默的星雲、所有在雲霧室留下軌跡的粒子都是資訊處理器。宇宙運算著自己的命運。 -p.19 《資訊》
《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作者是,是為了讓非本科系的學生更能理解電腦科學,並希望透過理解這些原理,來省思與科技倫理議題(例如:資安、科技倫理等)分為四大部分『硬體』、『軟體』、『通訊』、『資料』來介紹電腦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