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前章)
當然,除了不同立場會因吵架而憤怒外,主題過於誇張,或自以為很好玩的手機拍攝影片,也會引起鄉民的怒火,例如霸凌同學、弄死昆蟲、弄死動物、在餐廳食物中惡搞等不勝枚舉,這類的影片,跟上一章分成好幾個陣營對立不同,而是全部的鄉民聚焦痛罵發影片的人。
分析這類「惡趣味」的心理,可能在教育端管理出了問題,或者家裡缺乏灌輸正確的觀念,進而會將自己覺得有趣,而別人痛苦的畫面,視為很好的創作題材,拍完後就上網分享,不會覺得有罪惡感,反而會覺得「我會紅」,一定會引起鄉民的點閱和觸及,殊不知已牽涉到犯法邊緣,如果社群鄉民有指謫回覆,就會產生「嗆」或「反唇相譏」的反擊,進而被有正義感或道德感的鄉民肉搜轉發,引起社會輿論的公審。
而後續不只是刪文就能平息,因為影片會被截圖、反錄作為證據,甚至對話中不雅的部分都會,切莫一時的血氣方剛,造成進入法律程序,這就一點也不好玩,再加上影片被害者,都會成為不可逆的創傷症候群,這無法用金錢、藥物就能平復,甚至會造成社會隱性的自我傷害的新問題。
凡事三思而後行,雖然被視為陳腔濫調的訓詞,家庭教育更要作為修正善惡的源頭,且網路散播的速度極快,不免有人會有樣學樣,縱使社群上有多少正義的「憤怒」之火,也是無法矯正,下一章繼續「憤怒」在網路世界社群的心理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