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監督學習中的一種重要算法——K-means 是一種非常常見且直觀的聚類(Clustering)算法,它能夠自動將數據分成多個相似的組(稱為簇,clusters),而不需要提前知道每個數據點的標籤。在這篇心得中,我將分享我對 K-means 的理解以及學習這種方法的過程和應用。
選擇初始的 K 個中心點(centroids),這些點通常是隨機選擇的。
將每個數據點分配給距離最近的中心點,形成 K 個簇。
重新計算每個簇的中心點,即計算簇中所有數據點的平均值作為新的中心點。
重複第 2 步和第 3 步,直到簇的分配不再發生變化,或者達到預定的收斂條件。
這樣的過程最終會讓每個數據點都歸屬於某一個簇,而每個簇中的數據點之間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客戶分群:在市場營銷中,K-means 可以用來將顧客進行分群。企業可以根據顧客的購買行為、年齡、收入等特徵,將他們分成不同的群體,進而針對不同群體制定相應的市場策略。比如,針對高消費人群提供個性化服務,或針對特定年齡層推出專屬的產品。
圖像壓縮:K-means 也可以用於圖像處理,特別是在圖像壓縮中。它可以將圖像中的像素進行聚類,從而減少不同顏色的數量,實現圖像壓縮。這對於提升存儲效率和處理速度非常有幫助。
異常檢測:在網絡安全、金融風險控制等領域,K-means 可以用於檢測異常數據點。當某些數據點與其他數據點距離非常遠時,它們很可能是異常數據或潛在的風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