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軟體開發與運維團隊曾長期處於「分工壁壘」與「協作摩擦」的困境。開發人員專注於創新與功能實現,運維人員則關心系統可靠性及穩定交付,但雙方缺乏有效溝通導致產品上線延誤、部署出錯與後續維運不暢。於是,DevOps應運而生,它並不僅僅代表一系列新工具,更是一種追求「流程自動化、可控化與高效協同」的第一性哲學。
第一性哲學——提問的本質出發點
所謂「第一性」是指棄絕習慣性思維,回歸問題最簡單、最根本的本源。DevOps第一性本質並非工具選型、流程優化,而是「所有可用機器解決的,責無旁貸自動執行;所有需人類判斷創新者,賦能於人。」
核心哲理:
• 最小人工介面:讓“手動”變成例外,不是常態。
• 閉環即時修正:每一步錯失皆能自動補救,以最快速度恢復穩態。
• 價值最大化:每一單位人力投入,皆用於不可自動取代之創造性任務。
產業實踐舉例
• CI/CD自動化發佈流水線:Netflix、Amazon等企業採用全面CI/CD自動推送,從產品提交到生產不超過十分鐘,極大減少運維壓力。
• 監控告警自動化:工程團隊配置自動化監控與自動滾動恢復,大幅壓縮事故回應時間。
• 基礎設施即程式化(IaC):如利用Terraform等將基礎設施程式化,部署變更可控、可靠且可預測。
雖然DevOps已大幅進化流程,但隨企業動態複雜度上升,問題也不斷浮現:
• 資料孤島:自動化僅限於單一環節,系統數據、監控、告警未彼此串聯。
• 人工規則受限:未知型異常、非預期事件須人工判斷,難以即時處理。
• 自動化邊界明顯:超出預設腳本/規則處理範圍的事件,易導致工具無法應變、需人工介入。
也因此,AIOps以數據驅動、AI主導智能判斷的“新第一性範式”逐漸取代舊有「規則導向」自動化反應的局限。
雖AIOps強調智能自動化,但其根基仍建構在DevOps所強調的「流程自動化、可控」體系之上。若無標準化流程、清晰數據管道、可抽象化事件,AI與自動決策無從談起。因此:
• 流程自動化是智能的土壤:標準化控管流程生成大量結構化數據,為AI學習提供樣本資料。
• 持續回饋豐富智能閉環:自動化流程中得失、異常、最佳實踐,均是後續AI模型持續優化的核心資產。
• 人機協作驅動決策演化:運維工程師與AI模型交互,形成半自主決策—全面自動決策的進化階梯。
下方為以Python建構簡易自動化部屬流程的範例程式,可作為企業DevOps工具雛型學習:
python
import subprocess
services = ['web', 'db', 'cache']
def deploy_service(service):
print(f"開始部署:{service}")
try:
result = subprocess.run(['sh', f'deploy_{service}.sh'], check=True, capture_output=True, text=True)
print(f"{service} 部署成功!")
except subprocess.CalledProcessError as e:
print(f"{service} 部署失敗,錯誤訊息:{e.stderr}")
for s in services:
deploy_service(s)
print("全部服務部署完畢,流程自動化完成。")
說明:
本例示範如何運用Python呼叫外部Shell Script,逐步自動化多個服務的部署流程。這種工具框架可根據實際情境擴充加入自動化測試、回滾、通知等功能,展現DevOps流程自動化與可控的第一性範式精神。
DevOps的第一性範式,是用最純粹工程思維進行流程重構、任務分工與自動化治理——「機器做好自己擅長的,專家專注高價值決策」。如此才能在資訊爆炸、多服務協同與競爭激烈的時代,打造穩健、高效且持續進化的運維體系,為AIOps的智慧升級夯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