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百度)
有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像在沒有翻譯蒟蒻的世界裡,各自說著只有自己才懂的語言。小時候看著哆啦A夢,大雄只要吃下一塊翻譯糕,萬事萬物便能聲聲入耳,心領神會,那種瞬間打通任督二脈的暢快,著實令人艷羨。那時我總以為,理解,是世上最稀鬆平常的事。長大後,我才明白,這不過是天真及太理想化的開始。
在職場上,這種語言的隔閡,更是日常。我曾在一間公司服務,對於剛報到時的教育訓練記憶猶新。某位高階主管勉勵我們,無論寫了多少行程式碼,完成了多少專案,那些都是屬於個人的印記,都能證明我們曾經的投入與用心,有一天離職了,通通都可以帶走。那句話,像一道清泉,滌盪了我心頭所有因現實磨損的疲憊,讓感性的我,眼淚差點不爭氣地紅了眼眶。那是一種被看見、被肯定的溫暖,也是我後來反覆思索,人際溝通究竟該是何種樣貌時,總會想起的觸動。
人與人對話,最終追求的,無非是打動人心。要能觸及對方心坎裡,首要之務,便是讓對方「聽懂」你在說什麼。這裡的「聽懂」,並非咬文嚼字,也不是詞藻華麗,而是身為專業人士,能否將那些專屬的技術術語,以最貼近日常的白話文,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
「F12強制清除快取?」
我們的資訊夥伴或許會這麼說:「網頁程式總是抓到舊的JS,所以你要先F12清除快取。」說實在,什麼是「快取」?難道我們期望所有同仁都能一夜之間成為身懷絕技的程式設計師嗎?這樣的期待,無疑是在我們各自的專業領域裡,築起一道無形的牆,將彼此分隔在兩個互不理解的平行時空。
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說法,讓資訊人將專業詞彙披上日常外衣:「網頁之所以呈現較舊的內容,是因為瀏覽器為了加速載入,暫時保留了之前的紀錄。您可以試著這樣操作:開啟網頁後,按下鍵盤上的F12鍵,接著在左上角找到一個類似重新整理的圓圈圖示,再點擊『強制清除快取』。這會清除瀏覽器裡的舊紀錄,讓網頁重新載入最新版本。」
這樣的描述雖然初聽仍顯陌生,但輔以截圖文件,便能有效幫助跨部門夥伴,迅速解決功能上的問題。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才是溝通最迷人之處。
「系統Rollback?」
「今天上線的程式出問題,我們晚點午休會進行Rollback。」什麼「上線」?我還「下線」呢!「Rollback」又是什麼搖滾歌曲的台詞嗎?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專業領域的孤島,不經意間,便會用自己島嶼的語言,面對著汪洋中的其他島嶼。
如果能這麼說,是否更能拉近距離:「今天所更新的網頁功能,出現了一些狀況。我們預計在午休時間,將網頁暫時停止服務,並將其恢復到昨天正常運作的狀態。」
文字或許因此變得冗長,但那份被理解的感受,卻是無法量化的價值。當彼此都能明白對方的「意念」,而非僅是字面上的辭彙時,工作才得以順暢推展。
「Windows Patch更新」
「今天下班時間,會將XX系統進行Windows Patch更新,屆時將停止網站服務。」「Patch」?聽起來像是一批批的作業,又或是什麼神秘的遊戲破解補丁?
何不改變說詞為:「今天下班後,XX網頁系統所仰賴的主機設備,將進行定期的微軟Windows系統更新。屆時,網站服務將會暫停。」
盡可能地以白話文溝通,不僅能提升資訊部門與其他同仁的互動效率,更能讓非資訊部門的夥伴,更真切地了解資訊工作的實際內容。否則,刻板印象裡的資訊人,總是與監控上網紀錄、查看聊天紀錄等不討好的工作掛鉤,成了公司間口耳相傳的日常,最終導致同事們避而遠之;久而久之,資訊人便給人留下「宅氣十足」、「不通人情」的印象。
我們總在追求某種形式的「專業」,有時不自覺地將其包裝得高深莫測,彷彿唯有如此,才足以證明自身的價值。然而,真正的專業,或許更該是那份將複雜化為簡單,將晦澀轉為明晰的能力。那不僅是技術上的精進,更是同理心與溝通藝術的完美融合。畢竟,人活在世上,縱使孤獨,卻無可避免地需要與他人連結,而連結的起點,始終是那份微不足道卻又無比珍貴的 —「我懂你說的」之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