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未來的數位牧場主們,歡迎來到「牧場主的 K8s 放牧日記」!今天是我們開始放牧之旅的第一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為什麼我決定從一個單純的 K8s 管理員,轉職成為一個專業的數位牧場主。
就像傳統牧場主需要管理成百上千頭牛羊一樣,在現代企業中,我們面對的是成千上萬個容器、Pod、服務和工作負載。而 Rancher 就是我們手中的牧羊鞭,幫助我們有效地管理這些「數位牲畜」,確保它們在正確的地方吃草、不會亂跑,還要防止牠們打架搶資源!
目前我任職於一間以地端環境為主的公司,擔任 Kubernetes 服務的管理員。在這段期間,我學到很多地端相關的知識,對於 Rancher 平台的應用有許多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和公有雲的 EKS 或 GKE 相比,公有雲確實幫我們處理了很多基礎設施的複雜度,但地端環境讓我們有更多的控制權和客製化彈性。雖然我主要負責 K8s 服務管理,但團隊中還有專門處理網路規劃和硬體 VM 管理的同仁協助,大家各司其職才能讓整個地端環境順利運作。
特別是在多租戶環境中,我們需要考慮:
Rancher 不只是一個 K8s 管理平台,更像是一個「數位牧場管理系統」:
說到實驗環境,其實我也是被逼出來的創意!原本在想該如何取得足夠的硬體資源來完成這次鐵人賽,畢竟要模擬企業級的多租戶環境,光是一台筆電是絕對不夠的。
幸好想到之前在公司玩過 Proxmox,於是決定把家裡吃灰的 8Core 32G 桌機拿來廢物利用:
主要開發環境:
坦白說,8Core 32G 的硬體配置確實無法完整呈現企業級的多租戶環境。正常來說,一個完整的地端 K8s 環境可能需要:
但受限於實驗資源,我們會採用「概念驗證」的方式,重點展示架構設計思維和配置方法。雖然無法建設完整環境,但會詳細說明正常情況下應該如何設計。
接下來 30 天的內容會逐步建立各個元件,讓大家了解每個環節的設計考量和實作細節。
今天我們確立了成為數位牧場主的動機和整個系列的學習目標。透過 30 天的循序漸進,我們將從零開始建立一個地端多租戶 K8s 環境。
重點回顧:
明天我們將深入認識 Rancher 這個强大的數位牧場管理工具,了解它的核心概念和架構設計。準備好迎接你的新夥伴了嗎?
版主您好!
「數位牧場主」這個比喻非常生動且專業,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的目光!您選擇分享地端多租戶 K8s 架構的實務經驗,對許多企業來說極具參考價值。Rancher 在 Project 概念和 RBAC 權限管控上的優勢,確實是管理數位牲畜的關鍵利器。
利用閒置桌機搭配 Proxmox 打造實驗環境,這個務實又充滿創意的做法令人佩服!您坦誠說明硬體限制,並將重點放在概念驗證,讓文章更具參考價值。非常期待接下來 30 天能跟著您,一步步建構這個數位牧場,深入學習地端 K8s 的部署與管理細節。感謝您的精彩開篇!
也歡迎版主有空參考我的系列文「南桃AI重生記」:
https://ithelp.ithome.com.tw/users/20046160/ironman/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