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表達與控制,確實是許多職場工作者,特別是身處被賦予刻板印象的資訊科技領域人員,常常面臨的挑戰。當面對同事認為不可理喻、或未充分準備即提出問題的情況時,從前有時會不自覺地表現出習慣性的摔電話或用力掛斷,單方面認為對方未搞清楚狀況 。這確實是我們在人際互動中,容易讓情緒主導行為的瞬間。
然而,在職場的成長與磨合中,我們逐漸體悟到,情緒穩定尤為重要。面對工作與感情,兩者幾乎是相呼應的,都取決於個人的性格與處理事情的方式,能夠反映出一個人最真實的模樣。這也讓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更妥善地管理自己的內在感受。
多年前任職的公司,曾有位主管,雖然脾氣有時不盡理想,卻在一個細微的舉動中展現了深刻的內在修養。即使心情不佳,在與其他單位同仁或上級主管通話結束後,他會將手輕放於掛斷按鈕上,等待對方先掛斷,自己才按下。這一幕有被我看到,當被問及原因時,他緩緩說道:「我們人都有情緒,但不需要透過電話筒傳給對方。保護自己是一回事,但別把情緒傳染給其他人」。
這個動作,不僅僅是簡單的禮儀,更是一種無聲的溝通,一道個人情緒與專業禮儀間溫柔的屏障。它透露著一種安靜的力量和細膩的溫柔,展現了即使在衝擊和掙扎中,仍能選擇「擁抱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感謝及和解」。
從這個經驗中,我們得以學習與成長,學會「消化和內化成更好的能量」。這是一個不斷學習與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的過程,允許試錯,也允許自己喜歡不同面向的自己,始終為自己努力。正如這段路途的積累,是讓自己能用喜歡的方式好好活著,不希望看別人臉色過活,更不願把自己的不愉快心情傳染給他人。
這份從容與自在,源於「與內在的自己真實地相處,使身心靈更加富足」。我們學會「讓心好好沉澱下來,多點時間與自己相處、對話,留下多一些空白」,並「覺察生活沒被留意到的日常,更自在地享受人生」。這份內在的調整磨合,讓我們「漸漸意識自己的喜歡不喜歡、想與不想,不願再勉強自己,想過得更自在從容」。
因此,調節情緒可以從日常溝通的細節慢慢著手。這是一個「長大是一輩子的事」、「學習感受、接受自己」的過程,努力成為自己內心的樹洞,無論外在如何也不失去自己。即便生命中會不停地遭受衝擊,卻又能從中獲得希望與勇氣,並在每次的經歷中,「面對每一個當下的情緒,消化和內化成更好的能量」,成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模樣。
畫面光回憶跟想像,是一個充滿內在修養與克制的瞬間,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等對方先掛電話」的動作,更是一種無聲的溝通和尊重,是個人情緒與專業禮儀之間一道溫柔的屏障,我縱使常無法忍受這位主管的三不五時的怒吼聲,但,說也奇怪,又被他這個微小行為,從中感受到一種安靜的力量和細膩的溫柔。
不知不覺,離開那工作崗位後,直到現在,我上班也將之內化並模仿那主管當初他的樣子,因為,我們不想看別人臉色過活,當然也別把自己的不愉快心情給別人,或許,調節情緒可從日常溝通的電話談話的細節慢慢著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