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3
0
生成式 AI

生成式AI洞察 (Generative AI Insights)系列 第 3

第三天:為什麼AI幻覺率降低了?深度解析新一代LLM的可靠性突破

  • 分享至 

  • xImage
  •  

哈囉,各位程式碼偵探們!前兩天我們聊了AI的宏觀趨勢和多模態的酷炫能力。今天,我們要來探討一個更實際、更讓人頭痛的老問題:AI的「幻覺」(Hallucination)

還記得嗎?一開始的LLM,就像是那位很會說故事、但常常把虛構情節講得煞有其事的朋友。你問它一個事實,它可能給你一套聽起來頭頭是道、但實際上是胡編亂造的答案。這種「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現象,就是AI幻覺。

對於工程師而言,幻覺是個大麻煩。你的程式碼註解可能被AI寫得「文情並茂」卻完全錯誤;你的測試案例可能因為AI的「創造性回答」而跑出意想不到的Bug。總之,幻覺讓LLM在許多需要高精確度的場景中,顯得不那麼可靠。

但好消息是,新一代的LLM,例如我們昨天提到的Gemini 2.5 Pro和GPT-4o,它們的幻覺率正在顯著降低。這不是魔術,而是背後一系列技術突破的結晶。

1. RAG(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讓AI學會「查證」

想像一下,你的LLM朋友過去是個「知識分子」,所有知識都在腦袋裡。但現在,他身邊多了一個「維基百科」和「圖書館」。這就是RAG的核心概念。

當一個LLM接收到問題時,它不再是直接從自己「內化」的知識中產生答案。相反,它會:

  • 檢索(Retrieval): 首先,透過智能搜索功能,從一個外部的、最新的、可靠的資料庫(例如公司內部文件、即時新聞、或專業知識庫)中,檢索出與問題最相關的資訊片段。
  • 生成(Generation): 然後,LLM會根據這些檢索到的事實依據,再結合自己的語言生成能力來組織答案。

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AI的回答不再是「憑空想像」,而是有「證據」支持的。如果資料庫沒有相關資訊,它會傾向於回答「我不知道」,而不是「瞎掰一個」。這極大地提升了答案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2. 更龐大、更精煉的訓練數據:從「量」到「質」的飛躍

早期LLM的訓練數據,追求的是「大」和「廣」。但現在,除了規模,我們更強調數據的「質」和「純淨度」。

  • 過濾與去噪: 開發者投入大量資源,從海量的網路數據中篩選掉低品質、不實、甚至帶有偏見的內容。這就像是給LLM吃「健康食品」,而不是隨便的「垃圾食物」。
  • 事實校驗: 部分訓練數據會經過人工或自動化的事實校驗流程,確保其內容的真實性。
  • 程式碼和結構化數據: 融入更多高品質的程式碼、數學公式、邏輯推理題等結構化數據,讓LLM在理解邏輯和事實方面更為精確。

當LLM從小就接觸更多「真理」,長大後自然就不會那麼容易「走火入魔」了。

3. 人類回饋強化學習(RLHF)與AI回饋強化學習(RLAIF)的進化

RHLF 就像是給LLM請了一位「人類導師」。人類評估員會對LLM生成的答案進行打分,指出哪些是幻覺、哪些是偏見。LLM再根據這些回饋來調整自己的生成策略。

而 RLAIF 則是讓「AI當AI的老師」。透過一個更強大、更可靠的AI模型來評估另一個AI模型產生的內容,可以大規模、自動化地進行幻覺偵測和修正。這就像是用「經驗豐富的總工程師」來培訓「初級工程師」,效率更高。

工程師的反思:LLM依舊是工具,而非真理

儘管LLM的幻覺率已大幅降低,但身為工程師,我們必須銘記:LLM依然是一個強大的語言工具,而不是一個全知全能的真理機器。 在關鍵任務中,我們仍需對其輸出進行驗證。

這就像你的AI助手給你寫了一段程式碼,它可能很棒,但你還是得跑測試、Code Review。幻覺率降低,只是讓這個助手變得更可靠,但最終的責任,仍在於我們自己。

結語:向更可靠的AI邁進

AI的可靠性,是其能否真正大規模應用於各行各業的關鍵。隨著RAG、優質數據和強化學習技術的發展,LLM正在從「聰明但有點瘋狂」的藝術家,轉變為「聰明且可靠」的工程師助手。

明天,我們將繼續深入探索,當AI學會了減少幻覺後,它是如何進一步提升其「推理能力」的。敬請期待!


上一篇
第二天:超越文本 — 多模態AI如何改變人機互動?
下一篇
第四天:當AI學會「思考」:淺談新一代LLM的推理能力突破
系列文
生成式AI洞察 (Generative AI Insights)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