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3
0
AI & Data

感知你的動作與情緒:深度學習在人機互動的應用系列 第 3

Day 3 | HCI 模型選擇指南:什麼互動情境適合哪種 Deep Learning 架構?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模型百百種——從 CNN、RNN 到 Transformer、GNN,各有其擅長的資料型態與應用場景。在不同的互動情境中,該用哪一種深度學習模型最合適?

今天的文章將依據常見的人機互動情境,分類介紹適合的深度學習模型架構,讓你不再對選擇模型一頭霧水,快速掌握「互動類型 × 模型架構」的配對。

語音 × 序列模型

語音互動是最普遍也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無論是語音助理還是客服聊天機器人,處理語音的首要挑戰就是「序列性」。這類資料往往透過 循環神經網路(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長短期記憶模型(LSTM) 處理時間依賴性;若需要進一步理解語句中的意思與前後關係,Transformer 架構(例如 BERT、Whisper)會是更好的選擇。它的「全局注意力機制」可以一次看到整段語音的所有內容,幫助模型更準確地抓出關鍵字、語氣變化,甚至說話者的意圖,讓語音辨識與語意理解更有深度。

📌 常見應用:語音輸入、智慧音箱、語音導航、語音情緒辨識

影像與動作 × CNN/GCN

對於使用攝影機或動作感測器的系統來說,影像與人體姿勢的分析是關鍵。若任務僅需處理單張影像(如臉部表情辨識),2D 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 即可勝任。但當任務轉向連續動作的理解(如走路、跳舞、手勢操作),便需要能同時處理時間與空間特徵的模型,例如 3D-CNN 或將時間序列結合人體骨架資訊的 圖形卷積網路(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 GCN) 。這類模型能更有效捕捉人體各部位在時間上的動作變化與關聯性。

📌 常見應用:肢體康復、手勢辨識、沉浸式互動體驗、遊戲控制

情緒與多模態 × 融合架構

人類的情緒表現在聲音高低、臉部肌肉、甚至心跳和膚電上,這些來自不同感測器的數據需透過「多模態深度學習」進行融合。常見做法是先讓每種感測器資料(例如:影像、語音)各自進入最擅長處理該類型的模型(像是用 CNN 處理影像、LSTM 處理語音),等各自分析完成後,再把這些結果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特徵表示(joint representation),用來進行最後的判斷或預測。

📌 常見應用:情緒互動介面、智慧輔助裝置、學習動機偵測

BCI 與腦波 × 混合型模型

腦機介面資料如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 EEG)功能性近紅外線光譜儀(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 屬於高度雜訊且時間相關性強的訊號。若將 EEG 轉為時頻圖可使用 CNN 處理;若處理原始時間序列,則常見使用 RNN 或混合架構(CNN + LSTM)。深度學習讓腦波分析不再依賴傳統手工特徵,提升意圖解碼的準確性。

📌 常見應用:腦控滑鼠、義肢控制、注意力分析、沉浸式遊戲

選擇建議:怎麼挑對模型?

  1. 資料型態優先圖像CNN語音RNN/LSTM長文語意Transformer
  2. 時間性強就選序列模型:例如語音、腦波、動作序列
  3. 資料維度多就考慮融合架構:如同時有語音 + 臉部 + 心跳
  4. 追求即時性選輕量模型:如 MobileNet、Tiny Transformer

互動情境與模型對應總覽表

互動類型 任務描述 適合模型架構 補充說明
語音互動 指令辨識、語意分析、語音助理、語者識別 RNN / LSTM / GRU、Transformer、Wav2Vec2.0、HuBERT LSTM 適合處理語音序列;Transformer 適合語意理解與語音轉文字;Wav2Vec2.0 為自監督語音模型
視覺互動 手勢辨識、臉部辨識、視線追蹤 CNN、ResNet、EfficientNet、Vision Transformer、CNN + Regression CNN 架構穩定高效;ViT 適合全局上下文理解;注視點可搭配 Heatmap Regression
動作與姿態互動 骨架追蹤、動作比對、沉浸式體感互動 CNN + LSTM、3D CNN、ST-GCN ST-GCN 適合骨架資料;3D CNN 可同時處理時空資訊
表情與情緒辨識 聲音、臉部、語意、心率資料推估情緒 多模態融合模型(Multimodal)、Transformer、GNN 將語音、圖像、文字結合分析;GNN 用於模態關係建模
眼動與注視追蹤 注視點估計、眼動行為分析 CNN + Regression、Vision Transformer 使用視覺模型進行 gaze estimation,部分研究搭配熱圖回歸
腦波互動(BCI) EEG 解碼意圖、分類控制信號 CNN、RNN / LSTM / GRU、1D CNN、Autoencoder、混合模型 CNN 處理時頻圖;RNN 適合時序資料;Autoencoder 適合無監督特徵提取
虛擬角色互動 對話生成、情緒回應 Transformer、GPT、情緒引導模型 可搭配語音情緒辨識與語意生成模組
強化學習互動 遊戲互動、機器人動作控制 CNN + 強化學習(DQN、PPO 等) CNN 負責特徵擷取,RL 模型負責決策與控制
多模態互動 語音+手勢+文字+視覺等整合應用 多模態 Transformer(如 CLIP)、Fusion 架構、GNN Early / Late Fusion 架構依應用選擇;GNN 可表達模態關聯

結語

人機互動的發展不再只是設計一個「按鈕」讓使用者點擊,而是設計一個「通道」,讓電腦理解我們的行為與情緒。而深度學習正是打通這個通道的鑰匙。從語音到表情,從手勢到腦波,不同互動任務對模型的要求不同。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幫助你在 HCI 專案中更快理清思路、精準選模,讓人機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自然。


上一篇
Day 2 | 從鍵盤到腦波:HCI 的歷史演進與技術脈絡
下一篇
Day 4 | 從指令到回應:語音互動系統的基礎設計拆解
系列文
感知你的動作與情緒:深度學習在人機互動的應用5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