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5
2
生成式 AI

AI-Driven Development - 個人開發者的敏捷實踐系列 第 5

Day 5 - 2025 年 AI 開發工具完整評測:從個人到團隊的最佳選擇

  • 分享至 

  • xImage
  •  

經過前四天的 AI 開發方法論探討,今天讓我們回到實戰面:選擇合適的 AI 開發工具。2025 年的 AI 開發工具市場已經從百家爭鳴進入了「御三家」主導的格局,每家都有其獨特的定位和使用場景。

為什麼要了解這些工具?

在 AI-DLC Sprint 的實踐中,選對工具能讓你的開發效率提升 3–10 倍。但更重要的是,不同工具適合不同的開發場景:

  • 有些擅長深度思考和架構設計
  • 有些專注於快速原型開發
  • 有些則是日常開發的最佳夥伴

AI 開發工具的「御三家」

1. OpenAI Codex — 自主開發代理

2025 年 5 月,OpenAI 推出 Codex 的研究預覽版:一個基於雲端的軟體工程代理,可以並行處理多項任務。

核心能力

  • 每個任務都在自己的雲端沙箱環境中運行,並可預載你的儲存庫
  • codex-1 驅動,這是針對軟體工程優化的 o3 版本
  • 能夠自主執行、測試、迭代直到完成任務

最適合的使用場景

場景 具體應用 為什麼適合
大規模重構 升級框架版本、程式碼現代化 能自主處理整個程式碼庫的變更
測試覆蓋提升 為遺留程式碼補充測試 能理解程式碼並生成完整測試
文檔生成 API 文檔、技術文件 能分析程式碼並生成準確文檔
Bug 修復 複雜的跨檔案 bug 能追蹤問題根源並提出修復方案
背景任務 程式碼優化、安全掃描 可長時間自主執行

實戰案例
上週筆者用 Codex 處理一個 Node.js 專案的重構。我只給了它一個簡單的指令,它就:

  1. 分析整個專案結構
  2. 制定重構計劃
  3. 逐步修改每個檔案
  4. 執行測試確保沒有破壞功能
  5. 提交完整 PR

整個過程筆者只需要最後 review,節省了至少 8 小時的手動工作。


2. Anthropic Claude Code — 深度理解專家

Claude Code 提供接近原始模型的使用體驗,不強制特定工作流程,並整合 GitHub、GitLab 與命令列工具,能處理從讀 issue、寫程式、跑測試到送 PR 的流程。

核心能力

  • 在數秒內掃描並解讀整個程式碼庫
  • 與版本控制與 CLI 深度整合,覆蓋完整開發工作流
  • 極強的上下文理解與推理能力,適合複雜問題

最適合的使用場景

場景 具體應用 為什麼適合
架構設計 系統設計、技術選型 深度理解需求,提供全面設計方案
程式碼審查 深度 Code Review 能發現潛在問題並解釋原因
複雜 Debug 難以定位的問題 強大推理能力找出原因
知識轉移 理解遺留程式碼 能解釋複雜業務邏輯
TDD 開發 測試驅動開發 與 Agent 結合更強

實戰案例
最近回溫一下很久以前的系統,筆者用 Claude Code 分析整個程式碼庫。它不只是列出函式和類別,而是理解了業務邏輯,甚至推斷出隱含設計模式,讓筆者在一天內就重新掌握系統並且還增加了一些功能。


3. Google Gemini Code Assist — 企業級全方位平台

Gemini Code Assist 不只是一個工具,而是一個完整的開發平台。Agent Mode 支援複雜多步任務,Enterprise 版支援私有程式碼庫與合規需求,並與 Google Cloud 生態系整合。

最適合的使用場景

場景 具體應用 為什麼適合
雲端開發 Google Cloud 應用 原生整合 GCP 服務
企業應用 內部系統開發 支援私有程式碼庫
團隊協作 大型專案開發 完整權限管理與協作功能
全端開發 前後端跨層任務 Agent Mode 可處理多檔多步
資料工程 BigQuery、資料管線 與 Google 資料工具深度整合

實戰案例
團隊最近需要重構功能(model/view/controller)。我用 Agent Mode 描述需求,它自動規劃修改方案,涵蓋資料庫遷移、API 更新與前端調整,像一位資深工程師在協作。

御三家並非互斥,實務上經常互補搭配使用,建議可以同時使用


IDE 整合方案:日常開發的最佳夥伴

Cursor — AI Native IDE

不只是加了 AI 的編輯器,而是從零為 AI 設計的 IDE。

核心優勢與使用場景

功能特色 最佳使用場景 實際效果
智慧補全 日常開發、快速開發 對上下文的把握更佳
多檔案編輯 跨檔案重構 一次修改相關檔案
Agent Mode 複雜功能開發 自主完成多步任務
程式碼對話 即時問答、學習新技術 像有導師隨時在旁
模型切換 依任務選擇 AI 輕任務快模、重任務強模

實戰技巧

  • 使用 .cursorrules 定義專案規範
  • 善用 Cmd+K 進行區塊編輯
  • Agent Mode 適合需要多步驟的任務

GitHub Copilot — 穩定可靠的基礎選擇

雖然不是最新潮,但在許多場景仍然是最佳選擇。

最適合的場景

  • 團隊標準化:企業統一採購、降低學習成本
  • 基礎補全:需要穩定的程式碼建議
  • GitHub 整合:深度使用 GitHub 的團隊
  • 成本控制:可預測的固定成本

專門用途工具

快速原型開發

工具 最佳使用場景 獨特優勢
v0.dev MVP、Landing Page 以自然語言快速生成高品質 React 介面
Bolt.new 全端原型 同步產出前後端程式碼
Lovable UI 密集應用 設計導向流程,快速迭代

程式碼品質工具

工具 最佳使用場景 核心價值
Qodo 測試覆蓋提升 自動生成高品質測試案例
Pieces 程式碼片段管理 在地 AI、重視隱私
Continue 開源專案 可自訂 AI 助手與流程

特定語言/框架

工具 專注領域 為什麼選它
Tabnine 企業 Java 開發 支援企業級 Java 框架
CodeWP WordPress 開發 專為 WP 優化
Android Studio Gemini Android 開發 原生整合 Android 流程

場景化的工具選擇指南

場景一:個人 Side Project(48 小時 Sprint)

需求特點:快速迭代、成本敏感、全端開發

推薦組合

  1. 主力開發:Cursor(靈活模型切換)
  2. UI 原型:v0.dev(快速生成介面)
  3. 深度思考:Claude(架構設計/問題解決)

工作流程

構思 → Claude 討論可行性
  ↓
原型 → v0.dev 快速生成 UI
  ↓
開發 → Cursor 實作功能
  ↓
優化 → Claude Code 程式碼審查

場景二:新創團隊 MVP 開發

需求特點:快速驗證、團隊協作、需要彈性

推薦組合

  1. 團隊開發:GitHub Copilot Business(標準化)
  2. 複雜任務:OpenAI Codex(自主處理)
  3. 原型設計:Bolt.new(全端快速開發)

場景三:企業級應用開發

需求特點:安全合規、程式碼品質、團隊規模大

推薦組合

  1. 主力平台:Gemini Code Assist Enterprise
  2. 程式碼審查:Claude Code
  3. 測試品質:Qodo

工具組合的效益

1. 互補性組合

不同工具有不同強項,組合使用更有威力。

深度 + 廣度

  • Claude:深度理解與架構設計
  • Cursor:日常開發與快速實作
  • v0.dev:UI 原型與視覺設計

自動化 + 控制

  • Codex:自主執行大型任務
  • Claude Code:人工審查與優化
  • GitHub Copilot:日常輔助

2. 工作流程整合

完整開發週期的工具應用

階段 主要任務 推薦工具 原因
規劃 需求分析、架構設計 Claude 深度理解與推理
原型 UI/UX 設計、快速驗證 v0.dev, Bolt.new 視覺化快速迭代
開發 實作、功能開發 Cursor, Copilot 高效程式碼生成
測試 單元與整合測試 Qodo, Codex 自動化測試生成
部署 CI/CD、監控設置 Gemini, Codex 雲端整合能力
維護 Bug 修復、效能優化 Claude Code 深度分析能力

2025 年的新趨勢與機會

1. Agent 化趨勢

  • 不只是生成程式碼,而是完成完整任務
  • 能夠自主規劃、執行、驗證
  • 支援長時間運行的複雜任務

2. 生態系統整合

  • 與版本控制、CI/CD、雲端服務深度整合
  • 跨工具上下文共享
  • 更一致的開發體驗

3. 專門化 vs 通用化

  • 超級通用平台:如 Gemini、Codex
  • 垂直領域專家:如 CodeWP、Android Studio Gemini

實戰建議:如何開始

第一步:評估你的需求

問自己幾個問題:

  1. 我主要開發什麼類型的應用?
  2. 我是獨自開發還是團隊協作?
  3. 我最需要 AI 幫助的是哪個環節?
  4. 我的專案是否有特殊要求(如安全、合規)?

第二步:從核心工具開始

選一個主力工具,深度使用 2–4 週:

  • 個人推薦從 Cursor 或 Claude Code 開始
  • 團隊推薦從 GitHub Copilot 或 OpenAI Codex 開始

第三步:逐步擴展工具組合

根據痛點補齊:

  • UI 困難 → 加入 v0.dev (或是使用 Claude 產生 html 版本的 UI)
  • 測試覆蓋不足 → 加入 Qodo
  • 需要深度重構 → 使用 Codex

第四步:建立你的最佳實踐

  • 記錄哪個場景用哪個工具最有效
  • 建立個人/團隊的 Prompt Template 庫
  • 多交流與分享實戰經驗

結語:工具是手段,創造是目的

2025 年的 AI 開發工具已經足夠強大,關鍵在於善用它們。記住:

  1. 沒有萬能工具:每個工具都有最適場景
  2. 組合大於單一:多工具協作更有價值
  3. 持續學習:工具快速進化,保持好奇
  4. 專注創造:工具只是讓你更快實現想法

選擇工具不是終點,而是起點;真正的價值在於你用它們創造了什麼。接下來會探討如何設定與優化 AI 開發環境,以及如何掌握 Prompt Engineering 的精髓。

這幾天筆者正在參加 TBW 2025 & PyCon 2025,忙到翻掉,明天應該會中場休息分享一個酷東西,最近討論度很高而且實際用起來個人覺得是 MVP 的超級利器


上一篇
Day 4 - AI-DLC Sprint 變形記 - 從個人到團隊的敏捷 AI 開發框架
下一篇
Day 6 - Claudable - AI 開發者的 MVP 神器,零配置快速實現想法
系列文
AI-Driven Development - 個人開發者的敏捷實踐7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