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4
2
生成式 AI

AI-Driven Development - 個人開發者的敏捷實踐系列 第 4

Day 4 - AI-DLC Sprint 變形記 - 從個人到團隊的敏捷 AI 開發框架

  • 分享至 

  • xImage
  •  

前三天我們分別探討了 AI-DLC 和 Scrum Sprint。今天,我想分享如何將兩者精華融合,創造出適應不同團隊規模的 AI-DLC Sprint 框架。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04/20149301886PZ2sers.png

核心洞察:Sprint 思維 + AI 執行

傳統 Sprint 是為團隊設計的,但加入 AI 後,連個人開發者都能享受 Sprint 的好處:

  • 快速迭代的節奏
  • 明確目標的聚焦
  • 定期交付的成就感

關鍵在於:保留 Sprint 的精神,調整執行的方式

AI-DLC Sprint 的三種變形

AI-DLC Sprint 根據團隊規模,衍生出三種執行模式:

  1. Solo Sprint(個人衝刺):1 人團隊,超短週期,1-2 天完成一個迷你產品
  2. Team Sprint(小隊協作):3-5 人團隊,標準 2 週 Sprint,分工明確但保持靈活
  3. Scale Sprint(規模作戰):5 人以上團隊,需要更多協調機制和標準化流程

每種變形都保留了 Sprint 的核心價值,但執行方式截然不同。


變形一:Solo Sprint(個人衝刺模式)

核心概念:極速開發,1-2 天一個循環

個人開發者最大的優勢是 零溝通成本。有了 AI 的加持,原本需要一週的 Sprint 可以壓縮到 1-2 天,甚至一天內完成從想法到部署的完整循環。

Mini Sprint 結構:48 小時極速開發

Day 1:上半場(8 小時)

Planning & Design
- 與 AI PM 快速定義需求(PRD)
- 用 AI TPM 切分 User Story
- 用 AI Designer 生成 UI 設計圖

核心開發
- AI RD Pair Programming 實作主要功能
- 邊寫邊測試,快速迭代

功能完善
- 補充次要功能
- UI 美化調整

Day 1 Review
- 自我檢視完成度
- 規劃明日重點

Day 2:下半場(4-6 小時)

優化與測試
- AI 協助寫測試
- 修復發現的問題

部署上線
- 一鍵部署到 Vercel
- 基本監控設置

實戰案例:Desktop Todo App(48 小時完成)

專案目標:開發一個 Menu Bar 常駐的 Todo 應用(macOS)

Hour 0-1:需求定義

  • 核心功能:快速記錄、今日任務、完成打勾
  • 技術選型:Electron + React + TypeScript
  • UI 風格:極簡、原生 macOS 風格

Hour 2-8:Day 1 開發

  • 搭建 Electron 基礎架構
  • 實作 Menu Bar 彈出視窗
  • Todo CRUD 功能
  • 本地資料持久化

Hour 9-12:Day 2 優化

  • 管理任務視窗
  • Dark Mode
  • 顯示不同 scope (日/週/月)

成果

  • 開發時間:12 小時實際工時
  • 程式碼量:約 1,500 行
  • AI 貢獻:80% 程式碼生成、90% 文檔撰寫
  • 最終產品:可下載使用的 .dmg 安裝檔

Solo Sprint 的極速心法

  1. 極簡思維:MVP 中的 MVP,先求有再求好
  2. 連續作戰:保持心流,一鼓作氣完成
  3. 立即部署:做完就上線,快速獲得回饋
  4. AI 全程陪伴:把 AI 當成你的另一個大腦

為什麼 Solo Sprint 可以這麼快?

  • 零會議成本:不需要開會討論
  • 即時決策:想到就做,做了就改
  • AI 加速:原本 4 小時的工作,1 小時完成
  • 心流狀態:沒有干擾,全神貫注

變形二:Team Sprint(小隊協作模式)

核心概念:平衡效率與品質

3-5 人的團隊需要在「個人效率」和「團隊協作」之間找到平衡。Team Sprint 保留傳統 Scrum 的 2 週節奏,但大幅簡化流程。

輕量化 Sprint 結構

Week 1:探索與建構

  • Mon:Sprint Planning(2 小時)
  • Tue-Thu:核心功能開發
  • Fri:週中檢查點

Week 2:整合與交付

  • Mon-Wed:功能整合、測試
  • Thu:Bug 修復日
  • Fri:Demo & Retro

關鍵差異:更少會議,更多產出

傳統 Scrum vs Team Sprint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04/20149301GP40GSbGSE.png

小團隊的 AI 協作模式

角色分工範例(3 人團隊)

  • 後端工程師:負責架構 + 後端,AI 協助 API 設計
  • 前端工程師:負責 UI/UX,AI 協助元件開發
  • 產品負責人:需求 + 測試,AI 協助文檔撰寫

每個人都是「全能戰士」,AI 則補足各自的弱項。


變形三:Scale Sprint(規模作戰模式)

核心概念:標準化與協調

當團隊超過 5 人,溝通成本呈指數成長。Scale Sprint 引入更多結構化元素,確保大團隊能有效協作。

三層架構

Layer 1:PI Planning(每季)

  • 為期 2 天的大型規劃會議
  • 確定未來 3 個月的方向
  • AI 協助準備海量規劃文件

Layer 2:Team Sprints(每 2 週)

  • 各小組獨立運作 Sprint
  • 保持自主性和靈活度
  • AI 確保標準一致

Layer 3:Daily Sync(每天)

  • Scrum of Scrums(跨團隊同步)
  • 快速識別相依性和阻礙
  • AI 自動追蹤關鍵指標

AI 在大團隊的關鍵作用

  1. 知識管理中心
    • 統一的文檔格式
    • 自動化的知識提取
    • 跨團隊的經驗分享
  2. 品質守門員
    • 程式碼規範檢查
    • 自動化測試生成
    • 安全漏洞掃描
  3. 溝通潤滑劑
    • 技術術語翻譯
    • 會議紀錄摘要
    • 進度視覺化呈現

如何選擇適合的變形?

快速診斷問卷

Q1:你的團隊有幾人?

  • A:就我一個 → Solo Sprint
  • B:2-5 人 → Team Sprint
  • C:5 人以上 → Scale Sprint

Q2:專案時程多長?

  • A:1 週內要完成 → Solo Sprint
  • B:1-3 個月 → Team Sprint
  • C:3 個月以上 → Scale Sprint

Q3:品質要求如何?

  • A:MVP,能動就好 → Solo Sprint
  • B:產品級,要穩定 → Team Sprint
  • C:企業級,零容錯 → Scale Sprint

Q4:預算限制?

  • A:極度有限 → Solo Sprint
  • B:合理預算 → Team Sprint
  • C:充足資源 → Scale Sprint

實踐建議:從簡單開始

第一步:先跑一個 Solo Sprint

即使你在大團隊工作,也建議先用個人專案體驗 Solo Sprint:

  • 選一個簡單的工具類專案
  • 給自己 48 小時時限
  • 完整走過整個流程
  • 體會 AI 加速的威力

第二步:逐步引入團隊

  • 找 1-2 個同事組成小隊
  • 選擇低風險專案練習
  • 保持 Sprint 精神,但不要太僵化
  • 重點是建立節奏感

第三步:規模化時保持敏捷

  • 大團隊更需要 AI 的協助
  • 但不要讓流程綁死創意
  • 定期檢視和調整
  • 記住目標是交付價值

AI-DLC Sprint 的核心精神

無論選擇哪種變形,核心精神始終如一:

  1. 目標導向:每個 Sprint 都有明確目標
  2. 快速迭代:縮短回饋循環
  3. AI 賦能:讓 AI 成為團隊的一部分
  4. 持續改進:每次都比上次更好

開始你的 AI-DLC Sprint

本週挑戰

  1. 選一個小專案(Todo、Timer、Note...)
  2. 給自己 48 小時
  3. 用 Solo Sprint 完成它
  4. 分享你的成果和心得

記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先動手做,在實踐中學習調整。


結語:我的 AI-DLC Sprint 實踐之路

AI-DLC Sprint 不是要取代傳統的敏捷方法,而是在 AI 時代提供一個更適合的選擇。無論你是想在週末完成一個 Side Project 的個人開發者,還是領導大型團隊的技術主管,都能找到適合的模式。

我的實踐經驗分享

Solo Sprint(已驗證)

  • 已經用 Solo Sprint 完成了多個個人專案
  • 48 小時內從零到部署的感覺真的很爽
  • AI 讓「一人即團隊」成為可能
  • 最大的收穫:速度快到自己都不敢相信

Team Sprint(實驗中)

  • 目前正在和幾位夥伴嘗試 Team Sprint
  • 最大的挑戰是同步大家對 AI 的使用習慣
  • 期待在後續文章分享更多心得

Scale Sprint(未來目標)

  • 還沒有機會在大型團隊中實踐
  • 但我相信這個模式的潛力
  • 希望未來有機會在企業環境中導入
  • 如果你的團隊有興趣嘗試,歡迎交流!

為什麼分享這個框架?

因為我相信 AI 正在改變軟體開發的遊戲規則。我們不需要等待完美的方法論出現,而是要在實踐中不斷優化。這個框架還在演化中,你的實踐經驗也會成為它進化的養分。

給讀者的邀請

  1. 如果你是個人開發者:試試 48 小時 Solo Sprint,然後告訴我你的體驗
  2. 如果你在小團隊:我們可以交流 Team Sprint 的實踐心得
  3. 如果你在大公司:一起探討 Scale Sprint 的可能性

關鍵是:別被框架框住,讓框架服務於你
從明天開始,試試看 48 小時 Solo Sprint 吧!你會驚訝於自己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創造出什麼。

如果你對 AI-DLC Sprint 有任何問題或想法,歡迎留言討論。特別是如果你的團隊對 Scale Sprint 有興趣,我很樂意深入交流!


上一篇
Day 3 - AWS AI-DLC 方法論 - 重新定義軟體開發生命週期
系列文
AI-Driven Development - 個人開發者的敏捷實踐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