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8
0

作業交了沒?快點燒進光碟裡啊!

作業交了沒?快點燒進光碟裡啊

以前上課時,老師總會留一些當回家作業,電腦課也不例外。某一次的作業是要我們把檔案「燒」進光碟裡,然後帶到學校繳交。

第一次聽到時,心想著什麼? 燒光碟? 怎麼燒? 拿火燒嗎?(笑),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把檔案寫入光碟,而這個過程就叫做燒錄

「今天的回家作業是完成電影觀後心得,然後把它燒到光碟裡,下禮拜交給我!」老師在下課前交代。那堂課老師主要是放電影,不過為什麼要看、以及看的是什麼片子,我早就忘光了。

「火烤光碟?不是吧?」我腦中浮現出這個畫面,然後就開始想像著把光碟放在火上烤的畫面。

火烤光碟

「哎哎!XXX 我問你,要怎麼燒光碟啊?」不管怎麼想都覺得不對,所以我就乾脆轉頭問一下坐在我後面的同學。

「你家電腦沒有燒錄機嗎?你不是有電腦嗎?」他一臉疑惑的看著我。

「有啊,但我不知道什麼是燒錄機,而且我家那台壞了啦」我回答著。

「壞了哦?還是你作業寫完 Email 寄給我,我幫你燒?」他說著。

「好啊!」有人幫忙當然好。

結果最後我還是被狠狠陰了一道。原本以為同學已經幫我把作業燒進光碟裡了,但事實卻是……他讓我交出了一張空白光碟片!!!

光碟的歷史

其實光碟的歷史相當悠久,最早可追溯到 1960 年代中期的雷射光學儲存研究。不過直到 1982 年,索尼與飛利浦才正式將光碟商業化,最初的用途是作為音樂儲存媒介。不過有些人可能會把它和黑膠唱片混淆,但兩者本質不同——光碟是以數位方式,透過雷射來讀取資料的。

「那光碟與黑膠唱片有什麼差異呢?」你可能會這樣問。

黑膠唱片(Vinyl Record)屬於類比音訊儲存,透過唱針讀取唱片表面的物理凹槽;而光碟則是數位音訊儲存,資料以二進位(0 與 1)的坑洞(pit/land)記錄在光碟表面,再透過雷射讀取。

Note
光碟片上面是真的有坑洞的,只是肉眼無法看見而已,這些坑洞都是以微米(micrometer)為單位,非常非常小。

因此,雖然兩者都曾是主要的音樂載體,但技術原理與使用體驗完全不同。

隨著時代的發展,光碟從最初的音樂儲存媒介,逐漸演變成為儲存各種資料的媒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 CD-ROM、CD-R 與 CD-RW 這些不同的格式,因為光碟最初的設計並不是用來儲存資料的。

那麼有哪些格式呢?最主要有三種:

  • 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 出廠時就已經寫入內容,無法再修改,只能讀取。
  • CD-R(Compact Disc Recordable): 使用者可透過燒錄機自行寫入資料,但僅能寫入一次,無法刪除或修改。
  • CD-RW(Compact Disc ReWritable): 可透過燒錄機多次寫入、刪除或修改資料,重複使用。

有些人可能會好奇,既然 CD-ROM 和 CD-R 都屬於「只能讀取」的範疇,為什麼還要分成兩種格式呢?

原因在於:CD-ROM 在出廠時,就已經由工廠透過物理壓制(pit/land)把資料刻在光碟上,類似黑膠唱片的製作方式,因此無法修改。相較之下,CD-R 本身是一片空白光碟,內層有一層有機染料,燒錄器會用雷射將資料「燒」在染料層上,藉由改變反射率來模擬 pit/land 的效果,所以只能寫入一次,無法重複。

除此之外,一片 CD 的容量大約在 700MB 左右,對當時來說已經相當大了,畢竟在那個年代,20GB 的硬碟就算是很大容量了。

接下來,讓我們來簡單聊一下「燒錄」這塊。

首先,燒錄的原理是透過燒錄機的雷射把資料「刻寫」到光碟上。這個過程其實有點像是燒蝕(burn),因此英文叫做 "burn a disc",中文也就翻成了「燒錄」。

在當時,家裡如果有一台燒錄機就算很厲害了。燒錄機外殼上常見的「16X」、「支援 CD-RW」等字樣,其實代表的是燒錄速度以及支援的光碟格式。

以 16X 為例,它代表的是燒錄速度,意思是一分鐘能燒錄相當於 16 倍標準速率的資料量,在當時算是相當不錯的規格。

但擁有一台燒錄機是不夠的,你必須還要搭配一些燒錄軟體,才能夠將資料燒錄到光碟上。

那麼當時有哪些常見的燒錄軟體呢? 例如...

  • Nero
  • Alcohol 120%

當時最常用的燒錄軟體大概就是 Alcohol,也就是大家俗稱的「酒精」。

那麼會不會有燒錄失敗的狀況呢? 當然有,而且狀況還百百種,例如:

  • 燒錄到一半燒錄機突然退出,這一片光碟直接報廢。
  • 光碟品質不良,燒錄完之後無法讀取,這部分通常與光碟的塗層品質有關。

為了避免燒錄失敗,建議選用品質較好的光碟,並搭配較慢的燒錄速度,這樣能有效降低失敗的機率。

隨著時代發展,光碟片又區分出了更多的格式,例如:

  • VCD:Video CD,主要用來儲存影片的格式。
  • 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主要用來儲存高畫質影片的格式。
  • Blu-ray:藍光光碟,主要用來儲存超高畫質影片的格式。

這些格式主要是用於影片儲存,所以在後來的光碟分類上,會區分為「資料光碟」與「影片光碟」兩大類。

這邊我也提供一個表格來給予參考:

📀 資料光碟:

格式 全名 功能 可寫入? 容量
CD-ROM 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 出廠即壓製,內容固定 約 700MB
CD-R Compact Disc Recordable 一次性燒錄 ✅(一次) 約 700MB
CD-RW Compact Disc ReWritable 可重複燒錄 ✅(多次) 約 700MB

🎬 影音光碟:

格式 全名 壓縮技術 解析度 容量 可寫入?
VCD Video Compact Disc MPEG-1 352×240(NTSC) 約 700MB
DVD Digital Versatile Disc MPEG-2 720×480(NTSC) 4.7GB(單層)、8.5GB(雙層)
Blu-ray Blu-ray Disc MPEG-4 AVC/H.264 1920×1080(Full HD)↑ 25GB(單層)、50GB(雙層)

後來隨著隨身碟和雲端服務的普及,光碟的使用率便開始逐漸下滑。畢竟光碟本身也存在環保上的問題。雖然當時 DVD 和 Blu-ray 的出現曾短暫帶來一波復甦,但最終仍無法抵擋 USB 與雲端的崛起。

MB 與 GB

前面一直提到 MBGB 這兩個英文單字,所以最後這邊我們就來簡單聊一下電腦中的儲存單位吧!

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一片 CD 的容量大約是 700MB,而一片 DVD 則有 4.7GB,這在當時已經算是相當大的容量了。 不過若放到現在來看,你會發現一部 4K 影片往往就需要 10GB 左右的容量,根本塞不進一片 DVD,就算要放,也得拆成兩片才行。

不曉得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看電影看到一半,電視突然跳出「請更換光碟」的提示,要你換片才能繼續。不得不說,這樣的觀影體驗真的很差。

電腦的儲存單位是以 位元組(Byte) 為基礎,再往上延伸。除了 1 Byte = 8 bits 之外,其餘單位都是以 1024 為基礎來換算:

  • 1 Byte = 8 bits
  • 1 KB = 1024 Bytes
  • 1 MB = 1024 KB
  • 1 GB = 1024 MB
  • 1 TB = 1024 GB
  • 1 PB = 1024 TB
  • 1 EB = 1024 PB

以前考試最常見的考題莫過於「1 GB 等於多少 MB?」、「1 TB 等於多少 GB?」,或者「4.7 GB 是多少 MB?」這類的題目。

以 4.7 GB 為例,計算方式如下:

4.7 GB = 4.7 × 1024 MB = 4812.8 MB

雖然上面是正確的介紹方式,但大家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明明買的是一個 8GB 隨身碟,插上電腦後卻只看到大約 7.45GB。這是因為電腦在計算容量時是以 1024 為基礎,而製造商標示容量時通常用的是 1000 為基礎,因此才會產生這樣的差異。

絕對不是廠商偷工減料,而是計算方式的差異所導致的。

結語

不知道大家以前買遊戲的時候,有沒有買過光碟呢?

早期每次線上遊戲一有更新,我就得跑去 7-11 買他們的更新光碟回來安裝。久而久之,家裡堆滿了一大堆一次性光碟,因為更新完就再也不會拿出來用了 XD

同步更新

本文將同步更新至以下網站:


上一篇
【Day 7】原來網址不是魔法!DNS 背後是查表的辛苦工程
下一篇
【Day 9】為什麼我的檔案打不開?原來是副檔名在作怪!
系列文
Code Review 我的青春:從『嗶』聲開啟我的軟體工程師之路9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