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效率浪潮下的隱藏成本
現在人人會下 prompt、會用 AI 產出文案、圖像、簡報。短期看起來效率提升了,但多數團隊其實掉進一個陷阱:產出快,卻不知道為何而做。
你可能每天收到一堆「看起來很漂亮」的稿件,卻沒有一個能回答:這個企劃的邏輯是什麼、假設為何、如何驗證、下一步怎麼調整。這就是效率的幻覺。
為什麼「沒拿到策略脈絡」會讓你損失 10 倍效率?
重複試錯成本高:沒有策略脈絡,每次調整都像從頭開始,來回溝通時間成倍增加。
無法快速驗證假設:AI 可以快速產出多個版本,但若沒有明確的衡量指標與假設,結果只是噪音。
團隊無法複用知識:沒有可重複的流程與 prompt library,下一個人要再發明一次輪子。
執行脈絡不透明:看得到結果看不到「為什麼」——你無法把成功複製到其他案子。
決策慢半拍:當你需要上級或跨部門批准時,沒有清晰的「理由與步驟」讓決策快速通過。
把這些加總起來,效率不是只是「速度」,而是「能用最短時間找到可擴展、可驗證的路」,所以沒拿到策略脈絡,實際上會浪費遠超你想像的資源。
關鍵轉換:不要問「怎麼做」,問「為什麼這樣做」與「如何驗證」
直接請求 AI 把內部黑箱「一步步思考的心智過程」給你,往往會碰到模型拒絕或回覆不實用的問題。更可靠的方法是:要求「決策脈絡摘要」、「關鍵假設」與「可執行步驟」 —— 這會把黑箱變成可操作的策略說明,而不是要求模型洩露內部思考(chain-of-thought)。
你該怎麼問?—— 五個高效 prompt 範本(可直接複製貼上)
範本 A:策略脈絡 + 可執行步驟
你是一位資深行銷長。針對**【產品/活動】**、目標受眾 【A】、目標指標 【KPI】,請:
用 5 條句子摘要你的決策脈絡(只給結論性推論,不要內部心智流程)。
列出 6 個具體執行步驟,每步包含:目的、方法、所需素材、關鍵衡量指標(KPI)與預估時間。
給我 2 個可直接執行的 A/B 測試設計(包含假設、變項、判定成功的停損/上限條件)。
(範例輸入:產品 = 真人英語課、受眾 = 25–35 城市白領、KPI = 7 天內報名轉換率 3%)
範本 B:驗證導向的 5 日實驗
我有一個假設 【核心假設】,請幫我設計一個 5 日驗證實驗:每天的任務、要收集的數據、判定假設成立的標準、以及若失敗的兩條替代路線。
範本 C:從洞察到內容(可直接拿去產出)
根據以下用戶洞察 【貼上調查/數據重點】,請生成三種不同情緒訴求的廣告文案,每種文案附:情緒訴求關鍵詞、圖片或影片概念、CTA 建議,以及 1 條衡量此訴求是否成功的 KPI。
範本 D:結果驅動的 Prompt Library 條列
幫我把以下需求「拆成可重用的 prompt 模板」,每個模板包含:用途、輸入欄位(必填/選填)、範例輸入及預期輸出格式(JSON 或 bullet list)。
範本 E:數據決策回饋循環
我會給你 A/B 測試結果(包含點擊率、轉換率、流量來源),收到後請:
用 3 條句子說明目前結果的主要洞察(摘要式)。
根據結果提出 3 個優先級排序的調整方案,並給出預估影響與下一步測試假設。
範例:壞 prompt vs 好 prompt(同一任務的差別)
壞 prompt(常見)
幫我寫一則 FB 廣告文案。
→ 結果:文本通用、缺指標、沒驗證方法,你得來回改 5 次才能接近可投放版本。
好 prompt(高效率)
你是電商行銷長,商品為「保濕精華」,目標受眾 30–45 歲女性、提升首次購買。請:
提供 3 種不同情緒訴求的廣告文案(說明情緒訴求字眼)。
每個版本給出建議影像概念與落地頁標題。
提出一個 7 天內可驗證的 A/B 測試設計(包含成功標準、樣本量估算)。
附上可直接使用的 prompt 範本。
→ 結果:一次拿到「文案+視覺+測試設計+可複用 prompt」,團隊直接上線測試,迭代速度成倍提升。
如何把這套思維放進工作流(落地清單)
建立 Prompt Library:把每種任務(廣告、EDM、活動企劃、數據分析)收錄 2–3 個「高效 prompt」,並標註使用情境與 KPI。
要求輸出包含 4 要素:目標、假設、執行步驟、成功判定。沒有這四項就不執行。
把「摘要決策脈絡」當成交付物的一部分:每次交稿除了內容外,要求 AI 生成「2–5 條決策摘要」。
版本化 prompt 與結果:儲存 prompt、輸出、測試結果,建立可複用的知識庫。
實驗小而快:每個想法先用 3–7 天小實驗驗證,再擴大投放。
培訓與範例分享:每週內部分享 1 個成功 prompt 與驗證流程,提升全隊 prompt 思維。
最後:把 GPT 變成「透明的策略夥伴」而不是黑箱的產出機
你要的是「少做無用功、快找到那條能引爆成長的路」。不要滿足於 AI 做出來的華麗結果,要求能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的假設是什麼」和「如何驗證」。
把這個流程當成你的核心工作能力 —— 每次跟 GPT 對話時,都把「決策脈絡摘要 + 假設 + 測試設計」當作必填欄位。這樣,你不只是把速度放大 10 倍,更把效能與價值放大 10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