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硬體界的摩爾定律追逐者們,歡迎來到我們AI鐵人賽的第九天!前幾天我們深入了軟體層面的LLM技術,從模型幻覺、推理能力到資安議題。但所有這些酷炫的能力,都離不開一個底層的英雄:AI晶片。
如果說AI是引擎,那AI晶片就是燃料。過去幾年,這個領域的競爭格局經歷了劇烈的變動,從NVIDIA的獨霸,到百家爭鳴,再到專業化分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場AI晶片界的終極戰役。
1. GPU:AI時代的摩爾定律開拓者
當AI浪潮剛興起時,大家驚訝地發現,遊戲玩家愛用的圖形處理器(GPU),竟然在AI運算上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這是因為GPU擁有數以千計的運算核心,擅長處理平行運算。
可以說,GPU是AI革命的奠基石。但隨著AI應用的普及,人們開始尋求更高效、更節能的解決方案。
2. ASIC:為AI而生的專用武器
當我們把AI運算的需求明確化後,就可以打造專門為它設計的晶片,這就是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ASIC只為特定任務而生,例如Google的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就是專為TensorFlow等AI框架設計的ASIC。
ASIC代表了AI晶片發展的專業化方向,它在雲端訓練、大規模推理等場景中,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效能。
3. FPGA:通用性與客製化的平衡點
場域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FPGA),可以看作是GPU和ASIC之間的平衡點。它不像ASIC那樣完全固定,工程師可以透過程式碼來重新配置其內部電路,實現不同的功能。
FPGA在一些需要快速迭代或彈性客製化的邊緣運算場景中,有著獨特的優勢。
工程師的反思:從軟體到硬體的思維轉換
這場AI晶片的戰爭,也提醒了我們工程師一個重要的事實:軟體與硬體從未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一個優秀的AI應用,不僅需要優秀的模型和演算法,更需要找到最適合的底層硬體來運行。
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混合式的解決方案:在雲端使用高效的ASIC進行大規模訓練,在終端設備上使用專為低功耗設計的FPGA或小型GPU進行推理。而作為開發者,了解不同晶片的特性,將會是我們優化AI應用效能的關鍵。
AI的未來,不僅取決於演算法的突破,更取決於運算能力的躍進。這場由GPU、ASIC和FPGA共同參與的晶片大戰,將會持續推動AI技術的邊界。而最終的受益者,將會是我們這些能夠善用這些「矽」魔法,創造出更智慧、更高效應用的工程師。
明天的文章,我們將從晶片回到模型,來聊聊開源與閉源模型的博弈,看看Llama和Mixtral等開源模型,是如何挑戰GPT和Gemini的霸主地位。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