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8
0
生成式 AI

生成式AI洞察 (Generative AI Insights)系列 第 9

第八天:人形機器人的現實考驗 — 從中國馬拉松看其進步與挑戰

  • 分享至 

  • xImage
  •  

各位程式碼機器人學家們,歡迎回到我們的AI技術鐵人賽!過去幾天,我們在虛擬世界中探討了LLM的各種超能力,從多模態感知到邏輯推理,再到資安防禦。今天,我們將把目光拉回現實,來聊聊AI如何從雲端伺服器,真正「走入」我們的物理世界。

AI從虛擬世界躍入實體領域的代表,莫過於人形機器人。它們被視為繼智慧型手機之後的下一個運算平台。然而,現實總是比科幻電影來得更複雜。最近,在中國的一場馬拉松比賽中,人形機器人初次亮相,雖然成功地完成了任務,但也暴露了許多「骨感」的現實問題。

這場馬拉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案例,來觀察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戶外,所面臨的進步與挑戰。

1. 進步:當AI學會了「走路」

過去,機器人可能需要精確的程式碼來控制每一個關節的動作。但現在,新一代的人形機器人,其動作是由AI模型驅動的。這意味著:

  • 適應性: 機器人不再需要預先寫好的腳本,來應對各種地形。當它遇到不平整的道路、斜坡,甚至是一些小障礙物時,內建的AI模型會即時調整平衡,像人一樣找到最合適的行走方式。
  • 流暢性: 透過大規模的模擬訓練,AI模型能讓機器人的動作變得更流暢、更自然,不再是過去那種僵硬、笨拙的「機械舞」。這不僅提升了效率,也讓機器人的外觀看起來更具親和力。
  • 任務多樣性: AI的進步,讓機器人不再只能執行單一任務。它們可以被訓練來搬運重物、遞送包裹、甚至在工廠中執行複雜的組裝工作。

2. 挑戰:AI的「現實」難題

儘管進步顯著,但馬拉松的戶外環境,也讓人形機器人遇到了不少現實世界的「Bug」。

  • 環境感知: 戶外環境光線複雜、人流密集,對機器人的視覺系統是個巨大考驗。AI需要準確區分行人、自行車、路燈等各種物體,並預測它們的移動軌跡,這比在受控的工廠環境中要難得多。
  • 動態平衡與穩定性: 在人潮擁擠的環境中,機器人可能會被輕微碰撞。AI需要有足夠強大的即時反應能力,來維持平衡,避免摔倒。這對其感測器和控制系統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 電池續航: 機器人的每一次行走、每一次感知,都需要消耗大量電力。如何讓機器人在長時間的戶外運作中,保持足夠的續航力,依然是個大問題。這不僅是電池技術的挑戰,也考驗AI在能源管理上的智慧。
  • 法律與倫理: 如果機器人意外絆倒了行人,誰該負責?這類問題在技術發展的同時,也開始浮出檯面,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社會議題。

結語:從「行走」到「融入」

人形機器人從馬拉松的初試啼聲,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AI從虛擬到實體的轉換,充滿了挑戰。AI的智慧,不僅要能處理龐大的資料,更要能應對物理世界中無窮無盡的變數。

明天的文章,我們將繼續深究「邊緣運算」這個概念,看看像Arm這樣的公司,是如何讓AI在手機、IoT設備上高效運行的。敬請期待!


上一篇
第七天之二:AI供應鏈資安警報 — 你的AI模型真的安全嗎?
下一篇
第八天之二:當AI平台遭遇駭客:工程師必知的17種AI資安攻擊手法
系列文
生成式AI洞察 (Generative AI Insights)13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