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程式碼機器人學家們,歡迎回到我們的AI技術鐵人賽!過去幾天,我們在虛擬世界中探討了LLM的各種超能力,從多模態感知到邏輯推理,再到資安防禦。今天,我們將把目光拉回現實,來聊聊AI如何從雲端伺服器,真正「走入」我們的物理世界。
AI從虛擬世界躍入實體領域的代表,莫過於人形機器人。它們被視為繼智慧型手機之後的下一個運算平台。然而,現實總是比科幻電影來得更複雜。最近,在中國的一場馬拉松比賽中,人形機器人初次亮相,雖然成功地完成了任務,但也暴露了許多「骨感」的現實問題。
這場馬拉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案例,來觀察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戶外,所面臨的進步與挑戰。
1. 進步:當AI學會了「走路」
過去,機器人可能需要精確的程式碼來控制每一個關節的動作。但現在,新一代的人形機器人,其動作是由AI模型驅動的。這意味著:
2. 挑戰:AI的「現實」難題
儘管進步顯著,但馬拉松的戶外環境,也讓人形機器人遇到了不少現實世界的「Bug」。
結語:從「行走」到「融入」
人形機器人從馬拉松的初試啼聲,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AI從虛擬到實體的轉換,充滿了挑戰。AI的智慧,不僅要能處理龐大的資料,更要能應對物理世界中無窮無盡的變數。
明天的文章,我們將繼續深究「邊緣運算」這個概念,看看像Arm這樣的公司,是如何讓AI在手機、IoT設備上高效運行的。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