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AI世界的守護者們,歡迎來到我們的鐵人賽第八天!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們聊到了「模型名稱空間」這個聽起來有些抽象但極其致命的漏洞。今天,我們要更深入地探討這個議題,來看看一份由 @ankitaiitr 整理的資料,它揭示了AI多組件平台(Multi-Component Platform, MCP)可能面臨的17種資安攻擊手法。
什麼是AI多組件平台(MCP)?簡單來說,這類平台不只是單純的LLM,而是將LLM與各種外部工具(如搜尋引擎、資料庫、程式碼執行器等)整合在一起的複雜系統。這讓AI的能力從「單純聊天」,升級為「動手做事」。然而,當AI開始「動手」,資安風險也隨之倍增。
這份資料將17種攻擊手法,歸類到五大核心資產:提示(prompts)、工具(tools)、資源(resources)、中繼資料(metadata)和配置(configuration)。讓我們一起看看幾種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攻擊類型。
1. 提示(Prompt)相關攻擊:從「指令」到「劫持」
我們過去常說「提示詞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但如果提示詞本身就是惡意的呢?
2. 工具(Tool)相關攻擊:當AI的「武器」被掉包
當AI被賦予使用工具的能力後,這些工具本身也成為了攻擊的目標。
3. 系統與資料相關攻擊:從內部到外部的威脅
除了直接針對提示與工具,駭客也可能從底層系統或資料流動下手。
結語:安全,是AI發展的護城河
這17種攻擊手法,提醒我們AI安全不再是單純的軟體安全問題,而是涉及提示、模型、工具、資料和整個協作鏈的複雜系統性挑戰。作為工程師,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從程式碼層面到架構設計,都將資安納入考量。
我們不能只關注AI的酷炫功能,更要為它築起堅固的防線。因為一個不安全的AI,最終將會是我們自己的敵人。
明天的文章,我們將繼續回到技術發展,聊聊AI如何從雲端走向實體,讓機器人不再只是科幻小說中的夢想。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