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寫個人網站?想要解決什麼呢?
我想自己應該不孤單,年初時,還自信得認為AI不會取代自己,但短短半年,各家AI模型幾乎每兩周都在瘋狂大躍進,從原本的輔助迅速演變成能夠自主行動的Agent。相信許多工程師和我依樣被公司政策或是社群動態推著去了解AI,原本以為前端的迭代已經夠快了,沒想到AI的演進讓我像是看到鬼滅之刃中的上弦,強度差異到讓我有種「完全追不上、不想追」的倦怠感。
尤其是了解越多,也開始懷疑自己未來的職涯方向,「模糊的恐懼最可怕」——對於不確定與無法預測的未來,往往會陷入無法控制的焦慮,或許嘗試慢下來透過整理個人網站釐清自己目前擁有什麼,並嘗試與 AI 協作,希望可以透過不霧裡看花地盲目追逐,來讓內心的不安減少一點。
每次工作倦怠、想要找新工作的時候,我總會想到要建立一個個人網站,好讓履歷和作品集能有更完整的呈現。但實際執行時,常常寫到一半就因為沒有明確的範圍與優先順序而放棄。這次我希望透過制定 PRD,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網站當作一個正式專案來規劃。
PRD(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產品需求文件)
是為了確保開發過程有一致的理解,避免方向偏差,進而提高效率與品質。即便是一個個人專案,PRD 依然能幫 助我釐清目標,確立範圍與優先順序。
想建立一個職涯與生活的載體:
# agent.md — 個人網站 PRD
## 1. 產品概述
- **願景**:建立一個長期可維護的「個人Blog」,提升履歷曝光、接案洽詢機會,並整理零散的 Notion 筆記。
- **痛點**:
- 現有內容散落於 Notion,難以對外展示。
- 缺少能快速傳達專業與成果的載體。
- **範圍與限制**:
- 今年完成 MVP(約3個月),首版可用版本需在 30 天內上線。
- 首版範圍聚焦於基礎頁面與內容同步,不追求複雜功能。
---
## 2. 目標用戶
- **招募方 / HR** → 需要快速瀏覽職涯經驗與專案成果。
- **主管 / Tech Lead** → 關注程式架構與專業深度。
- **企業決策者(外包 / 合作)** → 尋找可信任的接案對象。
- **開發者 / 學生** → 期待學到 Vue、生產力工具經驗。
- **旅遊 / 藝術愛好者** → 想看瀨戶內海、藝術祭筆記。
- **投資讀者** → 想了解股票投資紀律與工具分享。
---
## 3. 功能需求
- **首頁(Home)**:一句話定位 + 主 CTA(聯絡)。
- **Services**:接案項目、流程、交付物、FAQ。
- **Articles**:技術文章、AI 工具、職涯分享。
- **Notes**:短筆記,自動同步 Notion → Markdown。
- **Travel**:旅行紀錄與藝術祭心得。
- **Investing**:投資方法、紀律、工具。
- **About**:簡介、價值觀、社群連結。
---
## 4. 非功能需求
- **效能**:支援 RWD,行動端流暢。
- **可用性**:支援 i18n(繁中 / 英 / 日)。
- **品牌感**:簡潔、仿紙質背景、可切換 Light/Dark 模式。
---
## 5. 技術規格
- **前端框架**:Vue 3 + Nuxt 3
- **狀態管理**:Pinia
- **國際化**:vue-i18n(中/英/日)
- **設計**:Figma + Design Tokens 控制主題
- **動畫**:GSAP / ScrollTrigger
- **內容管理**:@nuxt/content + Notion 自動化(N8N)
- **監控**:GA4事件+ Sentry
- **部署**:Vercel + GitHub Actions CI/CD
---
## 6. 成功衡量指標
- **履歷曝光**:至少 3–5 位 HR / Tech Lead 主動聯繫。
- **接案機會**:收到 2–3 次專案洽詢。
- **內容影響力**:文章完讀率 > 60%,平均停留時間 > 3 分鐘。
- **搜尋能見度**:Google 輸入名字,網站出現在搜尋結果前兩頁。
系列主軸仍是把個人網站製作出來,藉由這30篇來記錄和 AI 協作的開發過程,透過圖文說明來記錄實作過程中碰到的卡卡的項目,盤點後會有以下:
希望能夠順利完成,也期待後續會有一些好的契機,讓明年更有機會到台中或是遠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