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2
1
生成式 AI

AI-Driven Development - 個人開發者的敏捷實踐系列 第 12

Day 12 - AI 開發工具生態大揭密:2025 年你不能錯過的神兵利器

  • 分享至 

  • xImage
  •  

經過前11天的旅程,我們從方法論聊到實戰技巧,從 Prompt Engineering 談到開發環境。今天,讓我們來好好認識一下 2025 年最火熱的 AI 開發工具們。

這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工具列表,而是真實的使用心得分享。每個工具筆者都親自用過,有些讓我驚艷,有些讓我踩坑,今天全部誠實分享給你。

從一個真實故事開始

去年,我接到一個緊急專案:三天內要完成一個平台的 MVP。以前的我可能會說「不可能」,但現在?

Day 1 早上:用 Claude Code 理解需求,設計架構
Day 1 下午:Cursor 開始寫前端,OpenAI Codex 處理後端 API
Day 2:整合、測試、調整
Day 3:部署上線,客戶驚呼「怎麼這麼快」

這就是 AI 工具帶來的魔力。但前提是,你要知道該用什麼工具、怎麼用。

為什麼 2025 年的工具生態不一樣了

還記得 2023 年嗎?那時候我們還在驚嘆 GitHub Copilot 能自動補全程式碼。現在呢?AI 工具已經從「輔助」進化到「協作」,甚至是「代理」的層級。

最大的改變是什麼?工具開始理解意圖,而不只是執行命令。

以前:
你:幫我寫一個函式處理用戶登入
AI:這是登入函式的程式碼...

現在:
你:我需要一個安全的用戶認證系統
AI:我理解了,你需要考慮這些面向:

  • 密碼加密策略
  • Session 管理
  • 防暴力破解
  • OAuth 整合
    讓我幫你設計完整的方案...

CLI 工具:終端機裡的 AI 魔法師

Codex 是我心中的「瑞士刀」——功能全面、執行力強、適應各種場景。

為什麼 Codex 特別

大部分人對 Codex 的印象停留在「程式碼生成」,但它真正厲害的是自主執行能力。

上週我要重構一個老專案,裡面有 200+ 個檔案,各種技術債。以前這種工作至少要一週,但用 Codex,我只下了一個指令,它就開始:

  • 掃描整個程式碼庫
  • 分析依賴關係
  • 制定重構計劃
  • 逐步執行(每步都跑測試)]
  • 產出完整 PR

整個過程像是有個資深工程師在幫你做事,而不是機械式的程式碼替換。

Codex 的獨門絕技

平行處理能力:可以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每個都在獨立的沙箱環境中運行。這意味著你可以讓它同時:

  • 重構前端程式碼
  • 優化資料庫查詢
  • 更新 API 文件
  • 補充單元測試

Claude Code CLI - 深度理解的終極武器

如果說 Codex 是執行力超強的工程師,那 Claude Code 就是那個能看透本質的架構師。

Claude Code 的超能力

最讓我驚豔的是它的業務理解能力。不是表面的程式碼分析,而是真正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寫」。
前陣子接手一個沒有任何文件的專案,原開發者離職,程式碼像謎題。我用 Claude Code 分析後,它給出了:

  • 推斷出的業務流程(竟然 90% 正確)
  • 隱含的設計模式
  • 潛在的技術債
  • 甚至還原了部分業務需求

這種深度理解,是其他工具很難做到的。

為什麼選 Claude Code

  1. 記憶力超強:能記住專案的上下文,不用每次都重新解釋
  2. 推理能力強:能從程式碼推斷出業務邏輯
  3. 解釋清楚:不只告訴你怎麼做,還解釋為什麼

Google Gemini CLI - 企業級的全方位助手

Gemini 常被低估,但如果你的專案涉及 Google 生態系,它簡直是神器。

Gemini 的獨特優勢

生態整合:

  • 原生支援 Google Cloud 所有服務
  • 可以直接操作 BigQuery、Cloud Run、Firebase
  • 理解 Google 的最佳實踐

多模態能力:

  • 可以處理程式碼、文件、圖片
  • 適合需要處理多種資料類型的專案

企業級安全:

  • 符合各種合規要求
  • 支援私有部署
  • 有完整的稽核日誌

各家 CLI 工具怎麼選?

我的選擇邏輯很簡單:

  • 需要大量執行工作:OpenAI Codex
  • 需要深度理解分析:Claude Code
  • 企業專案或 Google 生態: Gemini CLI
  • 隱私要求高: 本地部署的方案

IDE 工具:AI 原生的開發環境

Cursor - 重新定義什麼是 IDE

還記得第一次用 Cursor 的感覺嗎?那種「AI 真的懂我在寫什麼」的震撼,至今難忘。

Cursor 不是 VS Code + AI

很多人說 Cursor 就是 VS Code 加了 AI 功能,這是天大的誤解。

VS Code + AI 外掛:

  • AI 是附加功能
  • 需要手動觸發
  • Context 理解有限

Cursor:

  • AI 是核心
  • 無縫整合在每個操作中
  • 理解整個專案的 context

這差別就像是「有導航的車」和「自動駕駛的車」。

Cursor 改變了我的開發方式

以前寫程式:

  • 想清楚要做什麼
  • 查資料、看文件
  • 寫程式碼
  • 測試、除錯
  • 重複上述步驟

現在用 Cursor:

  • 描述想要的結果
  • AI 提供方案
  • 微調細節
  • 完成

時間省了不只一半,重點是腦力消耗大幅降低。

選擇工具的心法

心法一:不要貪多

我見過太多人的電腦裡裝了十幾個 AI 工具,結果一個都沒用熟。

正確的做法:

  • 先精通一個主力工具
  • 搭配一個輔助工具
  • 真的有需要再加第三個

心法二:場景決定工具

沒有最好的工具,只有最適合的工具:

個人專案:

  • 追求效率 → Cursor + Claude
  • 注重隱私 → Windsurf + 本地 LLM

團隊協作:

  • 需要標準化 → 統一用 Cursor Business
  • 需要審計 → Gemini 企業版

特定任務:

  • 大量重構 → OpenAI Codex
  • 理解程式碼 → Claude Code

心法三:成本與價值的平衡

這些工具都不便宜,但要這樣想:

  • 一個月省下 20 小時開發時間
  • 按時薪算,早就回本了
  • 更別說減少的 bug 和提升的程式碼品質

我的省錢策略:

  • 善用免費額度試用
  • 選擇 CP 值最高的組合
  • 團隊 plan 比個人版划算

結語:工具是翅膀,創意是動力

講了這麼多工具,最後想提醒的是:工具永遠只是工具。
就像畫家需要好的畫筆,但畫出傑作的是畫家的創意和技巧。AI 工具給了我們翅膀,但飛往哪裡、飛多高,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

選擇工具時,記住三個原則:

  • 適合比強大重要
  • 精通比多樣重要
  • 理解比使用重要

上一篇
Day 11 - Prompt Engineering 的藝術與科學:從對話到協作的關鍵技能
系列文
AI-Driven Development - 個人開發者的敏捷實踐12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